重温基辛格: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未来?(2)

时间:2020-08-18 07:3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回望历史,四十多年后,中美关系仍旧是世人最期待基辛格能说些什么的大题目,尤其中美关系微妙的当下。基辛格回顾中美自1971年以来的关系演变历史,尤其是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拓展中美关系所作的努力,他的结论是什么?在美国和中国各自的需要之间达成的这种平衡,说明了为什么有时模棱两可对于外交来说不可或缺。“正常化靠一系列的模棱两可维持了40年,但不可能永远如此。推动两国关系继续前进需要双方的远见卓识。”

这一论断今天仍旧成立,尤其在中美继续面临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冲突之时。基辛格认为,中美问题应该归结为,“中国和美国实际上要求对方做什么?”他强调中美关系不必也不应该成为零和博弈,他一直呼吁中美关系恰当标签应该是“共同进化”而不是“伙伴关系”。

基辛格认为,这意味着双方都必须注重国内应该做的事情,在可能的领域开展合作,调整关系,减少冲突;任何一方都不完全赞同对方的目标,也不假定利益完全一致,但双方都在努力寻找和发展相互补充的利益。

基辛格的提议,立足点仍旧务实,这对于两国人民以及全球福祉显然大有裨益。更进一步,针对中美两国在太平洋两岸彼此竞争的格局,他提出了中美走向“太平洋共同体”的设想,这是一个包括日本、印尼、越南在内的各国联合的体系,而不是简单划分为“中国”或“美国”的体系。

任何国际体系,其基础在于结盟与互信。基辛格的构想,听起来与过去几年的热门词汇“中美国”类似,只是少了非此即彼的咄咄逼人之感,多了兼容并包的开放姿态。

无疑,写作《论中国》起初的定位,应是中国之外的读者。或许,是书中对中国语气始终称得上友好热情,甚至引发一些西方评论者的质疑:基辛格对毛泽东甚至中国的态度,是不是过于“友善”?事实上,这也是基辛格一直受到西方政界和学术界诟病的原因之一。

这倒是可以引用书中一个细节,作为注脚。当年基辛格秘密拜会周恩来,为中美关系破冰之际,为了避开两国有分歧的问题,基辛格想只从哲学角度谈中美关系的演变,他说:“有很多游客来过这片美丽的土地。对我们而言,这又是一片神秘的国土。”听闻此言,周恩来摆了摆手打断了说:“你会发觉,它并不神秘。你熟悉之后,它就不会像过去那样神秘了。”事实如此,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再那么神秘,渐渐融入了世界,逐渐步入正常国家序列。

然而,对比中国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国在国际舞台以及外交领域如何以更开放自信的姿态与世界相处,仍有不少有待继续探索的问题,对此,每个国人都难以回避。

而这对于国内历史的“去魅”以及“去神秘化”将是重要一步。今天,基辛格的著述对我们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吸纳其在外交领域的建议,更在于对国内问题的启发。正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言,“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将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

谈中国,不能不对应说说基辛格如何谈美国。读基辛格,一定要注意他并不同意美国人所有观点。他的外交立场,是现实主义立场,这其实和美国带有基督教色彩的理想主义外交传统,有些格格不入。基辛格对此心知肚明。他曾经如此吐槽,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非美国莫属。“在日常的外交活动中没有比美国更务实的,但在追求其历史传承的道德信念上,也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指出,美国自开国以来始终与众不同,导致在外交上形成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是美国在国内使民主政治更趋于完美,为其他人民做榜样,以此作为证明美国价值观优越性的最佳方法;二是美国的价值观使美国人自认为有义务向全世界推广这些价值。美国的思想就这样徘徊于怀念纯朴的过去与渴望完美的未来之间。”  

可以说,美国外交同时具备孤立主义与传教士精神,这反映出美国人共同的基本信念:“美国拥有世上最好的政治制度,其他人类只要放弃传统外交,跟美国一样信奉民主及国际法,即可获得和平与繁荣。”

基辛格说,中美两国由于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会得出不同结论;他也不总是认同中国人的观点,但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观点,因为中国将在21世纪的世界中发挥重大作用——反过来说,中国也许不同意美国人所有观点,但是也应该了解美国人的观点。

毕竟,中美关系,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为作者通识系列之一。更多可见公众号《徐瑾经济人》(ID:econhomo)与《徐瑾财经》)

《论中国》

作者:[美]基辛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赞一下
(64)
66.7%
赞一下
(32)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