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基辛格: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未来?

时间:2020-08-18 07:3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徐瑾:中国人如何看中国,与世界如何看中国,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关于中国与西方,基辛格的思考始终值得重视。

都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界,作为全球经济第二的中国,当下地位举足轻重。中国人如何看中国,与世界如何看中国,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个时候,透过外国人的观察,审视我们自身,无论准确与否,总是能够得到一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信息和角度。

谈中美关系,绕不开中美建交的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我在公号《徐瑾经济人》也多次聊过他的观点。基辛格写了不少书,但是《论中国》这本书,是他88岁时出版,这是他首次尝试以专著的形式系统阐述他关于中国的见解,并从政治家与学者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美关系。

当亨利•基辛格说话,尤其是在谈中国问题的时候,世人总会聆听。差不多五十年前,他的一次秘密访问,最终促成中美建交。

这是一段震撼世界的历史,所以基辛格谈论中国,有足够的资格。至少在今天的美国,很多人认为,没有哪个人比他更熟悉中国事务。在当下,全球力量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应该如何相处,美国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可以说,他这本书虽然是英文出版,其实也是写给中国人的。

基辛格出访中国50多次,他一直被视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与中国的几代领导人都打过交道,而且有深入的交往。可以说,他从政生涯的高峰时刻不少都与中国息息相关。因此,《论中国》也可以看成是基辛格为自己一生最杰出的外交成就所作的回忆,或者说,也是对外界多年质疑的回应。

基辛格1923年出生在德国,因为犹太人身份,于1938年移居美国。1950年从哈佛毕业后,在60年代末,他担任过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就是在这个岗位上,他在1971年7月和10月两度秘密访问中国与周恩来协商,为中美建交穿针引线。其后,水门事件爆发,尼克松总统下野。基辛格则超然丑闻之外,继续在福特政府中担任国务卿。1973年1月,基辛格因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而获诺贝尔和平奖,其声望最高之时,甚至有提议他参选总统的呼声。

《论中国》全书,立意格局不小,基辛格在此书中的立场,与其说是外交官,不如说文明观察家。“一个社会或国家常认为自己将亘古永存,并对自己起源的传说倍加珍视。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可以看到,他对于中国的敏锐性,体察到文明意识早于中国的国家意识。

他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独特性开始谈起,历数历时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其中也少不了鸦片战争的“由盛转衰”之类桥段。不仅纵论孙武、恭亲王、李鸿章等历史人物,很自然地,他也以亲身感受和观察,记录了各领导人,对毛泽东等人都有点评。

但究其书中要点,仍旧在于中美上世纪70年代的变局,也就是“走向和解”与“准联盟”,毕竟这也是基辛格最为外人称道而他本人最有发言权之处。这段历史也是中国读者最为耳熟能详的,基辛格的论述自然会提供不同的历史文本,其历史意义、学术意义不在话下。

基辛格将中西文化的差异做了一个比喻。中国流传最久的棋是围棋,一时输赢外人很少一下子看得明白,而西方则是国际象棋,其目的是把对手将死,令对方走投无路。他断言说,“如果说国际象棋是决战决胜,围棋则是持久战。国际象棋棋手的目标是大获全胜,围棋棋手的目标是积小胜。”

基辛格强调,中国和美国都认为自己代表独特的价值观。两个国家,都有把自身看作独特的例外:“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但它是中央帝国的传承者,根据其他国家与中国文化和政治形态的亲疏程度将它们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进贡国”。换言之,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普世观。”

赞一下
(64)
66.7%
赞一下
(32)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