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颖
制度性竞争对手(systemic rival)是欧盟2019年3月对中欧关系的定义,为此本人在《联合早报》发表过《欧盟对华战略变脸再敲警钟》一文。5月24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中欧不应是制度性竞争对手,而应是全方位战略伙伴。
6月10日媒体报道,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近日突出强调中国是制度性竞争对手。博雷利此话是专门针对中方新闻报道的不满。
6月9日,王毅同博雷利举行了第十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中国外交部在随后的发布新闻稿中,引述博雷利的说法表示:“欧方尊重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重视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的重要作用,……”6月10日欧盟外交事务发言人恩利克森(Virginie Battu-Henriksson)向《南华早报》表示,中国的新闻稿内容只选择性地做出不平衡的描述。她说:“我们已经向中方表明不能接受这件事。”
博雷利更不满中国宣传“中欧不是制度性竞争对手,而是全面战略伙伴”的说法。在6月9日的记者会上,博雷利强调中国是制度性竞争对手。他说,将中国视为“制度性威胁”并不代表将北京看作安全威胁。他说:“中国确有全球性的野心,但与此同时我不认为中国是一个正在对世界和平构造威胁的角色。”
欧盟强调中欧是制度性竞争对手,反映的是客观现实,而中国强调中欧是全方位战略伙伴,反映的是中国发展中欧关系的愿望,是统一战线策略在外交领域的运用,孤立顽固派,团结中间派,支持亲华派。
第一,中欧是制度性竞争对手,体现在经济制度和价值观上。从经济制度看,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陷入僵局,再三证明了中欧经济制度的对立。5月29日最新一轮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结束,双方在国有企业等其他问题上,没有任何突破的迹象。
国企不仅让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陷入僵局,也是中美贸易战至今无法突破的问题。西方要求中国政府取消对国企补贴,在中国看来是削弱国企的竞争力,最终是扼杀国企。中国如果对欧盟让步,意味着对整个西方国家的让步,也意味着放弃了制度自信。
从价值观看,西方舆情对冠病疫情流行期间,中国的舆论宣传大为不满,这种不满就是制度的冲突。因为在中国看来,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更能有效控制疫情,而西方国家连“作业”都不会抄,但西方的舆论不接受中国的宣传。4月1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他不同意此次欧洲抗击病毒暴露了西方民主国家的弱点;而认为,为了抗疫而放弃自由,将对西方民主制度构成威胁。
6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报告,指责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在冠病疫情期间散布虚假及误导性信息,尤其是中国。这是欧盟首次立场鲜明地谴责中国,谴责中国是传播虚假新闻的主要推手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欧盟原定于4月21日发布一份关于新冠病毒疫情的报告,批评中国散布冠状病毒疫情虚假信息。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参赞杨晓光,联系了在北京的欧盟驻华官员,并告诉后者说,中方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并指控欧盟通过发表该报告是在“取悦他人”。由于受到中国的干预,欧盟修改了其对中国散播虚假消息的批评。从4月到6月,欧盟对中国态度前后变化,反映了欧盟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