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香港与上海的往事和今天(2)

时间:2020-06-12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在鸦片战争前后,上海城市规模并不大,大约有20-30万人,行政归属于松江府。据祁美琴的《清代榷关制度研究》,1795年各榷关的上报税收显示,上海的江海关仅有7万多两(库平两,下同),既远不如对外贸易的粤海关(广州)(117万多两),也不如内贸的芜湖关(23万多两)。香港的基础更差,在英国人眼中,它是一个“细小、荒芜、不卫生、无价值”及“比非洲的塞拉利昂更差,因为更不卫生”的地方。香港开埠时,港岛上只有7450人。

鸦片战争后的50年,英国对香港和上海的治理有直接的影响,但表面上的权力架构并不相同。

上海是通商口岸,英国(及后来的法国、美国等)只能在上海租借土地,在租借的土地上,经清廷的批准,按西方的模式治理。随后的制度演进,让上海成为多国参与治理的租界地。1863年,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被称为公共租界,统一由工部局(The Municipal Committee)管理。

工部局的权力几经扩张,其执行部门涵盖了商团、警务、卫生、教育等各个方面,还承担市政建设、治安、征税等行政事务,以及法院的部分职能,随后其它城市的租界大多仿照上海成立了工部局。

上海的公共租界是独一无二的实践,成为一个共同公共管治的体系(曾经有人推动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合并,但因法国政府的反对,最终在上海形成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两个租界)。马德斌教授认为,由于上海公共租界是共同管理的,因此不会体现某一个国家的利益,从纳税人大会到工部局董事会及行政团队,管理体制非常稳定、公开和公平,并且充满了自治的氛围。

香港的制度演进,则与上海则有所差别。当时的香港是英国殖民地,英王是香港的最高统治者,直接发布《英皇制诰》和《皇室训令》规定香港的权力架构。人事上,总督是英王的全权代表,主持香港的行政和立法机关,并掌管香港的军事。香港也只有一国“列强”,英国权力不受他国制约,香港的自治环境远不如上海。

尽管如此,香港的制度演进仍有可取之处,英式殖民强调有效的管治,他们在意的是低成本、高效率,这意味着要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赋予本地居民权力。同时,在政治和法律领域,英国也尽可能完整地将本土政治和法律体系移植到香港。

可以说,香港与上海的这次历史性“同框”,深刻地影响着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当中国的发展接入国际贸易的轨道,上海和香港这两个城市的命运,随即被改变了。

赞一下
(18)
40.9%
赞一下
(26)
59.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