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香港与上海的往事和今天

时间:2020-06-12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聂日明:当中国的发展接入国际贸易的轨道,上海和香港这两个城市的命运,随即被改变了。

谈起中国境内的国际都市,就绕不开上海和香港。

要说双城记,上海和香港相距太远,一个在长三角,一个是珠三角,地理上八杆子打不着,在省级区域经济内没什么竞争关系,和济南对青岛、成都对重庆、南京对苏州完全不同。但在更大的地理视角下看,上海推动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定位,都与香港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从发展路径的角度来看,上海和香港更是绕不开的“双城”。鸦片战争以后,两个城市在同一时期开埠,其发展均受到中国内地大趋势的推动,中国发展道路的变化从沪港双城的演化就可以窥出一二要点。而要寻找他们未来的趋向,也必须首先回到历史。

一、香港与上海的历史性“同框”

在晚清专制君主官僚制彷徨之际,在近代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香港和上海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同框”,改写了这两座城市的未来命运。

1842年,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当时的英国人,为何要选择一块“卑湿之地”和边陲小岛作为通商口岸及割让地?

1845年11月29日,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斟酌上海地方情形,划定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对于清朝官员而言,这块地方在上海县城之外,是荒芜之地,除了少量农田,其余的都是“卑湿之地,溪涧纵横”。

但英国人并不这么看,早在1842年,巴富尔过来考察时,就认为这块地方“滨江、开阔,利于贸易”。具体来看,万勇陈述巴富尔选中这一块地方的三个好处:一是东靠黄浦江,北靠苏州河,近邻县城,内可通过长江深入中国腹地,外可进出外洋与世界联通;二是靠着黄浦江边,航道宽,有充裕的海岸线建设码头,停泊商船,满足货运需求;三是江上有英国军舰游弋,保护本国人的经商和居住安全。

当时,上海是江海联运的中心,也是唯一一个可以江海联运的城市。上海的这个区位意味着,在航空没有取代海运之前,只要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连接不断,中外贸易额越大,上海的地位就会越重要。彼时清朝和英国官员视角的差异,正在于此。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仅仅将香港作为英国远征军的根据地和英国贸易机构的基地,而非贸易用途的通商口岸。这一要求,就意味着选址需要 “港阔水深”。此外,当时鸦片贸易是英国人最看重的要素,由于主要通过广州贸易,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就成为最佳方案。随后香港的首任总督将香港定义为自由贸易港,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建设香港,并作为基地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这些地理上的特征,让香港成为亚洲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基地,并由此而催生船舶工业。

从地理上看,香港位于中国边陲,是不折不扣的小渔村,并且这个地块山多平地少(后来的很多繁华地块都是填海而成)。在原有的内贸和农业生产主导的体系下,不可能有香港的发展空间。只有置身于国际贸易体系,香港的深水港及其与珠三角地区的连接,才使得香港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赞一下
(18)
40.9%
赞一下
(26)
59.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