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真实世界吗? 如何教孩子看到真实

时间:2020-06-03 08:2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我们每天醒来,打开手机、电脑、电视、广播,我们就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今年以来,最重大的新闻几乎都是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人们每天都阅读、收听、收看大量的有关新闻。其中有讲述客观事实的报道,也有很多夸张的蛊惑人心的报道,甚至也不乏假新闻和阴谋论。今年以来,因为防疫的要求,大多数人都尽可能地呆在家中,我们只能通过新闻去了解世界,那么通过新闻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是否就是世界真实的模样呢?面对因为疫情而长时间呆在家里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孩子们,我们该如何和他们谈论世界真实的模样?

很多大型和传统的新闻机构都以报道事实和追求真相为使命。前一段时间,世界范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家常常开着电视。在这次新冠疫情的报道中,CNN不断在有关报道中途插入片花,不失时机地宣传自己对事实的看重,声称“我们用事实来战胜病毒”等。“事实自己会说话”,“事实优先”,“事实比一切都重要”,相信也是很多新闻媒体秉承的理念。但是,我们却很难在新闻与真实世界之间画上等号。新闻只能代表一部分的真实,却不是全部的真实世界。

新闻着重攫取注意力

大众都知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虽粗,却也道出了一个真相。某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是由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决定的。能否引起人们的兴趣,能否赢得人们的注意力,是否与人们密切相关,都决定了一则消息是否值得报道。所以,新闻首先一定是一种有选择的报道,媒体就是人们注意力的过滤器。在中国内地疫情非常严重的时期,铺天盖地的新闻令人产生各种担忧和焦虑,乃至恐惧的情绪,这时候人们非常容易把新闻和真实世界等同起来。例如当我拿着关于某个小区每户居民两天才能出入一次的新闻,询问同一个城市的朋友,是否有这种事情的时候,有的人说就是如此,但是有的人说一切如常,从没有这种出入限制。他们反映的都是事实,但都是他们经历的那部分真实世界。电视新闻可能报导了一部分真实,社交媒体上的众人可能也在呈现另一种真实。曾惹起热议的方方日记,也是作家方方所经历的一种真实。

通常,新闻不可能报道一切如常的事情,而是会选择报道罕有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把新闻完全等同于真实世界,就会发生对这个世界认知上的错误。另外,记者和媒体对世界的认知水平也会影响他们对于报道内容的选择。例如观鸟者在某个城市的湿地拍到了黑脸琵鹭,这种世界濒危鸟类的出现可能是生态环境转变的重要标志,但是如果记者或媒体没有认识到这一事件的价值,这件事就不会成为新闻。

已故全球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专家瑞典教授汉斯•罗斯林(Hans Rosling)曾经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他生前致力于推动公众对真相的追求,临终前和儿子以及儿媳合作完成了一部叫人们摒除偏见、发现真相的著作《Factfulness》,台湾译作《真确》。书中,他厘清了人们面对现实的10大直觉偏误,并且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是,“我们不能期望媒体反映现实”以及“真实呈现世界终究不是记者的任务”。媒体始终是要靠新闻去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所以他说,我们要格外小心,不要把“反常”当成“平常”,以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就算是独立报导也不代表能够呈现真相,就算内容完全真实,我们也可能因为记者对事实的选择而产生错误的认知。

新闻不等同于事实真相

我想起2003年中国经历非典型肺炎疫情的时期,那时候我是一名电视台的记者。我记得当时去采访一位科学家,他们的科研所研制出了一种特殊的消毒剂,这种消毒剂放在开放的容器里就可以自行挥发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呼吸到这种含有消毒剂挥发物的空气,对于人体是否有危害,这是当时关注消毒效率的同时,人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经过科学家的一番解释,我明白了这种挥发物对人体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面对我的镜头,科学家只会说,在每立方米多少剂量的情况下,在哪些情况下对人体无害,而始终没有直接说出我当时期望的“对人体无害”这句话。我尊重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但是从记者的角度看,受众不会关心无伤大雅的细节,只希望获得“有害”或“无害”的笼统印象。作为记者,我始终无法像科学家那样严谨地反映世界。正如汉斯•罗斯林所说,最优质的媒体都无法像统计学家那样严谨地呈现世界,那样虽然正确却太无趣了,不是大众媒体所追求的。就像是论文,也要发在专业期刊上,而不是通过大众媒体传播。所以,新闻绝不等同于真实世界。

赞一下
(30)
81.1%
赞一下
(7)
18.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