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头条》风波背后 香港电台的三个问题(2)

时间:2020-04-06 23:4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如上所述,港台依靠多项成效指标评估服务表现,在节目方面,主要包括收视率、欣赏指数、公众满意度调查和投诉数字。欣赏指数的目的是改进香港电视界的整体节目质素,并希望成为收视率以外的专业指标。梁丽娟曾经参与评审工作,她解释商界和广告业会留意高欣赏指数的节目,认为这些节目吸引特定观众,比播广告、赞助节目的收效更大。

但是,港台经常引用欣赏指数和观众调查,与其说是商业考量,但不如说是因为节目收视率长期低迷,难与无线(和已结束免费电视业务的亚视)匹敌。港台通常回应,部份节目照顾小众,加上惯性收视,用收视率评估港台节目表现并不公平。其实,审计署在2018年发表的审计报告亦同意单以收视率作为节目表现指标并不妥当,但同时指出港台的反驳不够说服力。收视率即使不是唯一衡量质素标准,亦是重要标准。港台部份节目即使有高欣赏指数,但认知率普遍低于平均,有些更只有一成左右,其实是浪费制作团队的心血。

近年惯性收视现象已见松动,两条商营免费电视频道ViuTV和香港开电视也在探求策略,这些商营电视台既要争取观众,又要避免亏本,面对双重压力。相对来说,港台免去商业压力,已有一定优势,既然节目能够叫好,港台应构思如何能够同样叫座。

电台广播亦不可忽视。电台收听调查显示,近年港台每年听众人数超过300万,按频道计算,听众每天平均花1.4至4小时收听,在影像占优的社会来说,其实不俗。当然,审计报告亦点出英文台、普通话台及针对长者的频道收听率下降,建议港台改善。流失听众是世界各地电台共同面对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轻易吸纳了小众。审计署虽然没有提出较为激进的方案,例如集成频道,但港台不应排除这个选项,以调拨人手和资源到更有需要的范畴。

审计报告特別提及社区参与广播计划(CIBS)的认知度偏低。计划原意推广多元文化社会、提升公民意识,鼓励小众发声,但2017年电台收听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1%受访者认识CIBS,负责播放的第七台听众人数只为全港人口2.3%,较在港少数族裔群众比例还要低。听众太少,节目不能发挥推广之效,甚至连鼓励小众参与也谈不上,若能在较多人收听的第一、二台广播,就能接触更多听众,回响相信会更广。

其实,公共广播机构的目标观众不限于当地民众,还可面向世界各地, BBC、日本放送协会(NHK)和韩国阿里郎电视台(Arirang)都是例子。这三家电视台自设英语卫星频道,海外人民可以透过电视或互联网观看。

设立海外公共电视电台节目频道能够展现一地的软实力。例如NHK的经营目标之一是“翻开日本多元文化、传统和创新,给观众最新经济和科技状况,是世界走进日本和亚洲的门户”;阿里郎电视台的经营目标之一是“擦亮韩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透过与外地广播企业合作,改善与外国的关系”;BBC更不用多说,早已成为英国在国际社会的代表,其五年前的《新闻的未来》报告,强调BBC国际频道是英国“独特资产”,提醒BBC必须不断壮大,才能成为国家的“价值大使”和“软实力代言人”。

也许,无线电视早已在海外站稳阵脚,节目制作量和器材投入均较港台丰富,近年更开拓OTT平台,无需多一个海外香港频道。不过,无线多推销综艺娱乐,放在新闻资讯上的比重较少,而且使用中文播放,缺乏英语频道,港台可以补其不足。再者,香港是国际城市,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港台有条件发展海外媒体服务,在节目展示香港的风土民情、时事资讯、社会状况,亦可透过节目揭示社会问题,好让各方有识之士提供解决良方。既然推动香港的多元开放文化是港台使命之一,而一些港台作品享负盛名,港台何不输出优秀节目,对外展现软实力?

要执行上述两点,需要大笔额外资源,政府注资必不可少。当然,在社会弥漫政治矛盾的当下,向港台拨款是一个敏感议题。要说服政府、立法会和公众增加港台资源,港台须以身作则,检讨现时资源是否用得其所。

2018年的审计报告道出港台的产出和收效不相称,除了上文提及的低收视率、收听率,还有教育电视制作成本高但产出低,2017/18年度每小时制作成本达158万元,是2008/09年度的一倍有多。这个金额可说高得不合理,港台电视节目外判计划的每小时制作费粗略估算为40万至80万元,只是教育电视同等时段的四分之一至一半。

另一边厢,教育电视节目观众量持续下降,每家幼稚园及中学每班平均收看节目量维持在单位数,每天在电视台播放的时间逐渐缩至一小时,来年度的拨款预算更归零,港台与教育局计划另商合作方法。明知观众数目不断流失,若港台在数年前决心把教育电视转型,上亿的公帑就可投放在其他部门,或者制作更多节目,带来更大禆益。

节流以外,港台更需开源。一般人认为港台资源百分百来自政府,其实港台是有收入的,2017/18年度便有2070万元,惟与全年开支10亿元相比微不足道。港台不但有人才,更有版权这个宝贵资源,可惜都没有好好利用,就节目内容发出使用许可(或称内容授权,content licensing)的收入仅为230万元。在港台顾问委员会会议上,有成员便曾建议这方面有助港台探讨开源,推广优秀节目,管理层回应会考虑委员会的意见,并会适时跟进。

外地同业经验亦有助港台思考如何开源。台湾的公共广播电视集团是当地播放公共电视的机构,其财政来源与港台相似,大部份由政府补助。2018年,台湾政府补助约10亿新台币(约2.62亿港元),相当于公视支出三分之一、25亿新台币(约6.5亿港元)收入的四成。

公视不时批评政府补助不足,削弱节目质素。但在争取更多补助同时,公视积极开拓收入来源,如在该台制作的剧集带挈下,2018年度销货收入占总体收入的3.62%,这个百分比看似不多,但若撇除获批执行政府外判制作节目的收支,公视销货收入占总收入7%至8%。另外,公视亦尝试与外地公司合作,又向线上影音平台预售播映版权,从而争取更多资源制作重头剧,透过剧集“省招牌”,《通灵少女》、《麻醉风暴二部曲》便是例子。

对于上述审计署的建议,港台大致同意,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落实改革,改善财政兼拓展收入,对外证明港台决心去芜存菁。只有如此,港台一直要求的增加拨款和兴建新广播大楼才更有说服力。增加资源后,可以增加人手拍摄首播节目,善用自家频道,减少重播。若能制作更多原创节目,有助建立观众对频道的支持和忠诚,带动港台眼中的小众节目收视率上升,更能发挥公共广播的影响力。

随着本年度《财政预算案》恢复审议,港台争议势必继续发酵。诚然,任港台如何强调自身的公共广播任务,外间仍不乏声音把港台等同“官台”、传声筒,港台内部左右做人难。可以肯定,类似《头条新闻》的争端早晚重演,徒添社会内耗。港台要真正履行其作为公营广播的社会使命,脱离政府编制,引入董事局形式的管治体系,分散财政来源,与政府维持关系同时保持一定距离是可取的方向。

赞一下
(4)
30.8%
赞一下
(9)
69.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