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冬涛:全球抗疫的四种模式(2)

时间:2020-04-01 07:3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第三类模式中政府应对晚,造成疫情暴发,不得不亡羊补牢快速升级应对措施,对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冲击,但因为应对太晚,升级后的措施仍然无法马上遏制疫情,所以疫情仍然在持续恶化,到底何时能像中国那样控制住疫情仍不明朗。这一类的国家很多,成为当前国际媒体报道的热点,例如北美洲的美国、欧洲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中东的伊朗等等,估计未来还会有更多国家加入这一类型。

其实,这一类国家中很多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医疗系统也非常完备和先进,但因为早期忽略了疫情发展的快速性和严重性,导致病例数急速上升,给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压力,需要的医疗资源出现暂时短缺,最后的结果就是救治效果下降。这一类模式的国家最终也会像中国那样控制住疫情,然后也会像中国那样,逐渐向第一类抗疫模式转变。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第四类模式中政府应对晚,造成疫情一定程度暴发,但并未采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冲击很大的措施,却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这一类的代表是最近广受赞许的韩国和令很多专家困惑的日本。这两个国家每年都接待大量中国游客,但并未像新加坡和台湾那样及早针对疫情采取措施,造成疫情一定程度的暴发。

疫情暴发后,韩国没有像中国那样采取那么高强度的措施,依靠大规模检测和民众的积极配合逐渐控制住疫情,但朝着转变为第一类模式还有距离,因为每天的新增病例数仍然高于第一类中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政府对疫情一直没有强力应对,似乎是想最大限度地维持经济和社会生活少受影响。仅从政府报道的确诊病例数及其增长来看,日本是最接近第一类模式的国家,但很多专家怀疑日本的确诊数低是因为检测数太少的缘故。

现在看来,第一类抗疫模式应该是未来各国的努力方向,即一方面能够有效控制疫情,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抗疫措施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把抗疫成本降到最低。

现在第一类模式的政府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防止输入型病例引起本地大传染;第二类模式的中国如果要转变为第一类模式,须要尽快恢复经济和社会生活至正常状态;第三类模式的国家须要先转变为第二类模式,即有效控制疫情后,继续向第一类模式努力;第四类模式是距离第一类模式最近的,如果能把抗疫成果保持下去,不久就应该能够像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一样,成为第一类抗疫模式。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政府的强大动员和监控能力保证了高强度措施的有效性,但和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一样,也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防止快速增加的输入型病例带来本地传染,二是如何在抗疫和维持生产生活秩序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赞一下
(31)
56.4%
赞一下
(24)
43.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