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智:中国应改变“内紧外松”应对模式

时间:2020-03-26 07:4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余智

关于中国2019冠状病毒疫情危机初期失控的根源与责任归属,媒体与民间有很多报道、分析与争论,但体制内部对责任归属的互相推诿,已从武汉封城持续到现在,被网民讥讽为“击鼓传锅”与“甩锅大赛”。

笔者认为,中国冠病疫情危机初期失控,与官方长期实行的“内紧外松”的危机应对模式密切相关。这一模式是其整体维稳模式的一部分,但已经被屡次证明不仅不能有效防止,反而会扩大社会公共危机,而且违背现代社会治理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原则,应该坚决摒弃,向“内紧外紧”模式转变。为此,既需要政府改变自身认识,更须要增强民众以权利为基础的监督。

一、疫情危机初期失控与“内紧外松”的危机应对模式密切相关。

中国多家媒体,特别是财新传媒,对疫情初期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度调查与“复盘”,试图厘清真相,挖掘疫情未能在初期得到及时阻止的根源与责任归属。每次相关报道之后,都有相关体制内机构、官员或专家出来撇清自己的责任,但又被动“交代”出部分事实真相。

官方疫情防控专家钟南山院士在2月27日的记者会上披露,12月31日有关研究机构就已经明确肺炎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1月3日就已经分离出病毒株,1月7日就报告了湖北与国家疾控中心。财新网2月26日的新闻发布则显示,上海公共卫生中心1月5日就将病毒检测结果上报了国家卫健委,1月6日国家疾控中心内部就启动了二级应急响应。

这些信息都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关于病毒的性质,政府有关部门在疫情初期就已知情,而且有一定的内部应对措施;只是当时没有对社会公众如实发布信息,也没有采取公开、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官方甚至对外故作轻松,“两会”如期召开,文艺晚会、茶话会与“万家宴”照办不误,从而坐失疫情初期的最佳防控时机,最终酿成大祸。

问题是,有关政府部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尽管笔者无法确切回答,也无意揣测具体问题出在哪级政府、哪个部门、哪个官员,但合乎逻辑的一个解释,就是官方有关部门“内紧外松”的危机应对模式在作怪。政府想通过内部努力,包括但不限于启动内部应急响应,控制与解决问题(内紧),但对外不公开实情,甚至通过各种方式故作轻松、安抚民众,显示局面在掌控之中、不会失控(外松)。

疫情初期,有关部门官员与专家有两个著名的公开表态:疫情“可防可控”,病毒“人不传人”。这两个表态被认为是误导民众、耽误疫情防控的重要罪魁,但又非常圆滑。说疫情“可防可控”,是因为最终总能找到控制的办法;而且,他并未让你“不防不控”,如果疫情失控,可以说是防控措施不到位的结果。“人不传人”的正式说法是“没有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最终可能存在人传人,只是证据暂时没有找到而已(无论是否真实)。为什么要做这种表态?其目的都是为了安抚社会公众(外松)。

疫情初期,武汉警方对八名对外透露疫情信息的医生进行“训诫”惩罚。虽然这可能是由于警方当时还没意识到病毒的性质与疫情的严重性,但在情况未明时,对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对外透露相关信息进行惩罚,其直接目的也是为了安抚社会公众(外松)。

二、“内紧外松”危机应对模式的根源与危害。

“内紧外松”危机应对模式由来已久,是中国官方传统“维稳”模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危机应对模式的公开出发点,是为了“防止社会恐慌”,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

然而,这一模式的背后,还有一个不便公开透露的理由:担心社会公共危机的公开化,可能影响政府形象甚至执政稳定性。地方政府坚持这一模式,还有另外一个考虑:担心辖区内的社会公共危机可能引起上级政府的问责。因此,对于发生的问题,他们能捂就捂,不到迫不得已,不对社会公开。

这一危机应对模式,已经被以前的多次危机应对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而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2003年的“非典”(沙斯)危机初期,当时的国家卫健委与北京市政府也是采取这一模式,结果导致疫情失控。此次的疫情危机,失败如出一辙,而且造成的后果超过当年十倍以上。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教训惨重。

赞一下
(124)
79%
赞一下
(33)
2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