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冠病病毒和“大国不亡”的逻辑

时间:2020-03-24 07:5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2019冠状病毒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无疑是对各国方方面面的一个大检验。影响各国抗疫成效的因素很多,包括制度、动员能力、人财物的可得性、老百姓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等等。不过,有一个因素非常重要但经常被忽视,那就是国家的规模。

与小国或中等国家相比,大国抗疫不见得是最有成效的,但大国是最有韧性的。大国动员不易,在初期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乱象(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但一旦动员起来,通过内部因素的不同组合,大国韧性就开始显现,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不太容易受外在环境变迁的影响。小国和中等国家则不同,小国如果存在一个有效政府,动员容易,抗疫容易显示成效。不过,中小国家内部韧性差,如果疫情持续,弱点就暴露出来。更严重的是,一旦外在环境变化,中小国家很容易成为孤岛。

比较一下中国和欧盟的抗疫就可以理解这一点。冠病自中国武汉暴发,向其他省份和世界各地扩散,所以控制武汉和湖北成为抗疫成功的最为关键。为了遏制湖北疫情,中国的举国体制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央政府协调对湖北进行援助。中央政府在2月上旬成立了省际“对口支援”医疗救治工作机制,统筹安排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县级市,组建由医护、管理、疾控专业人员的支援队伍。外省援助湖北医疗队达到344支、共4万2322名医护工作者。

封城、封小区、封路、断航,在很短时间内建设两山(“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所有这些都是各方有效协调的结果。虽然期间出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一些矛盾(例如一些地方扣留运往其他地方的口罩),但因为中央集权制的存在,这些矛盾很快得到纠正。

欧洲国家成抗疫“孤岛”

欧盟的情形就不一样了。欧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它是由主权国家结成的政治单元。通过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整合,不管从哪方面来说,欧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些人称欧盟是“新帝国”。不过,因为欧盟本身不是主权体,协调成员国的权力非常有限,这些年更开始衰退。英国的脱欧不是偶然,而具有必然性。这次冠病疫情对欧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很多成员国变成了无助无援的“孤岛”。

在欧盟,尽管人们都知道必须各国合力应付病毒全球大流行,欧盟议会早期也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但随着疫情在欧洲的大规模扩散,各主权国家之间就出现严重的矛盾和纠纷。欧盟各国领导人为了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无法按照欧盟的诸多框架行事。法德两个欧盟最大的国家虽然口头上表示团结,但都出招确保口罩等防疫装备留在本国。法国出政令变相“充公”全国口罩,以防止囤积居奇。德国不仅禁止口罩等医疗装备出口,而且扣留了运往瑞士、奥地利的口罩。

意大利驻欧盟大使马萨里(Maurizio Massari)3月10日撰文,题为“意大利需要欧洲施援”,公开抱怨欧盟各国见死不救。文中提到,虽然意大利已经通过欧盟民事保护机制向欧盟救助,但没有成员国响应欧盟委员会号召,为意大利提供口罩等医疗装备,只有中国施援。他坦言,“这对欧洲团结而言并非好事”。等到中国的援助物资3月12日抵达意大利后,欧盟委员会加紧向德法施压,要求两国修改法令,两国最终依照欧盟的要求行事。

意大利还是欧盟内部的大国,较小国家的情况更加糟糕。塞尔维亚就是一个例子。3月15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塞尔维亚当即进入紧急状态。武契奇强调,困难来临之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欧盟,唯一会向塞尔维亚伸出援助之手的只有中国。

除了物资,欧洲各国相继封关,也加深了它们之间的隔阂。德国对接壤的奥地利、瑞士、法国、卢森堡和丹麦的边境实施临时管制,招来法国的不满,法国总统发声明谴责部分欧盟国家单方面实施边境管制。

大国在抗疫方面所显示的优势和力量,使人想起了近代一段时间经历过的“中国不亡”的大讨论。近代中国被西方力量打败,一部分精英人物尤其是知识和政治精英,对国家失去了信心。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是典型例子,他曾宣称“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他在《信心与反省》进一步解释,“今日的大患在于全国人不知耻,所以不知耻者,只是因为不曾反省”。

在很大程度上,很难说胡适的话只是“愤青”式的表现。在每一次危机来临的时候,政治和社会的各种乱象的确会给人一种“国将不国”的感觉。这次冠病疫情暴发之初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使得一些人感觉到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弊端存在,从个体、组织到体制,从地方到中央各个方面,似乎没有一个环节不存在问题。因此,抱怨声充斥了整个互联网空间,造成一波接着一波的舆情危机。

朝廷亡 国家不亡

但是,一旦意识到问题之所在,整个国家就开始动员起来,就进入了本文开头所描述的举国体制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模式也是历史上经常出现的模式。这里,如果把“中国不亡”换成“大国不亡”就更容易理解大国在应付危机过程中的优劣和最后“不亡”的道理。人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讨论。

赞一下
(157)
79.7%
赞一下
(40)
20.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