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制防疫优劣势
至于中国在防疫中展现的优势,也应具体分析,不宜泛泛而论。中国为什么能?至少有如下原因。
一是政府直接掌控和支配大量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医院大多属于国有。大量医护人员怀着高尚情感,秉持极高职业道德标准,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湖北防疫一线,这一点不应抹杀。但也要承认,倘若这些医院并非国有,组织调动的力度速度,恐怕要打不小折扣。在口罩等防疫物资与生活用品的生产、调配中,国有企业也担当了重任。
二是政令统一、掣肘较少。各级党委政府统揽全局,决策确定后,鲜有人敢掣肘。虽然不相隶属的职能部门、各地政府偶有推诿扯皮、争功诿过的事,但都无伤大局。只要事态明朗,中央政府决心已定,所有行政力量都会高调地服从大局、宁左勿右。即便缺乏法律依据,也会对一些紧急措施处处绿灯放行。为了保障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可以不计成本地投入力量,在效率上却有过人之处。
三是基层组织健全。城乡居民自治组织如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虽然泛行政化,但机构与人员健全。在配合政府宣传发动群众、严格社区防控、督促居家隔离、保障城市运行等方面,是一支重要力量。
细看上述优势,也是相对的。政府直接掌控大量资源,包括医疗资源,不正是武汉多家医院对不明肺炎病例不敢确诊、上报的根源所在?政令统一、无人掣肘,不正是行政力量能够训诫吹哨人、压制刺耳声音的原因,不也是许多重大决策因缺乏制衡、质疑而频频失误的原因吗?
至于城乡居民自治组织,平时主要承担基层行政机关摊派的任务,服务居民的能力弱化,衙门作风很重。名为居民自治组织,实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前哨。它们善于执行封门站岗、盘询出入这类简单任务,在组织居民自治、维护公民权利、提升精细化治理等方面,经常缺乏动力。
作为体制末端的毛细血管,本该是体制深植于社会土壤、实现营养交换的根须,却有僵化枯萎之虞。切不可因为完成了一项简单、擅长的任务,而忽视其长期存在的缺点。
另外,也不应忽视防疫工作中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封城恰逢春节期间,时机非常适合整个社会暂停运转。二是武汉疫情暴发的惨景教育了民众,全社会防疫意识迅速提高。没有民众自愿禁足,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无法强制全民居家隔离。
归结起来,在不明疫情面前,中国的体制没有做到迅速反应,这一点绝不因其他国家防疫工作迟缓、混乱而改变。在事态明朗后,体制的优势得以发挥,但必须看到,防疫所需的统一调度指挥、社会暂停运转、全民居家隔离、严管严控措施,正是体制相对擅长的。
随着意大利等国家也采取封城等措施,正可观察比较,其他体制采取同类措施,力度和效果是否有差异。即便大陆在防疫中有一日之长,也应视为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下的优势,不可推此及彼,任意夸大,欺人自欺。这无助于反思,无助于体制的革新与完善。谦虚,使人进步。
作者是中国吉林省的文化传播公司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