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品牌奇迹
首先,德国对制造业的笃信与坚守不会改变。遍观全球,很少有国家能够像德国那样保持对工业制造业的敬畏与忠诚。无论是备战,还是战后重建,抑或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德国始终将制造业视作国家振兴的压舱石。即便许多国家通过货币放水,让本国金融房地产莺歌燕舞,并不断创造资本腾飞的神话,德国依然坚守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对工业制造业的崇拜,可以说融入到德国人的血液中。
正是这样的钟爱与坚守,才诞生了标着独特符号的德国“工匠精神”,并创造出区区8000万人口托起2300多个全球知名品牌的奇迹,进而有了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壮观。如今的制造业占德国经济五分之一的权重,其后续走向直接关系到国运民生,相信德国人对制造业的偏爱与热情会有增无减。
其次,德国制造业的基础细胞并没有动摇。数据显示,在德国350万家企业中,90%由家族经营。这些家族企业清一色是“小而美”行业隐形冠军,大多为持续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和“慢公司”,很多寿命周期已历经几十年之久,生产工艺与品牌塑造得到很好的代际传承,并且员工忠诚度高,流动率低,企业的创新能力也非常卓著。
平均而言,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拥有的专利是大型企业的五倍。根据公开的数据,全球范围内隐形冠军最多的分别是日本、美国和德国,其中日本有220家,美国有366家,而德国有1307家,居世界第一,俨然构成了本国制造业的丰厚基石。
工业标准引领全球
再次,德国对生产过程与设备系统的精准化管理正在不断升级。墨菲定律认为,是人就会犯错,是事就会出错,而这一观念早已在德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而且德国人偏执地认为,当生产环节的工人出现错误,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会逐级放大,最终必然会影响产品品质。因此,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切割分解成机器(或者人像机器一样动作)能简单执行。
借此,德国每年发布上千条行业标准,其中绝大多数被欧洲及世界各国所采用,德国由此也成为世界工业标准化的发源地。在制造业领域,标准决定市场竞争力,左右商业话语权,“德国制造”长盛不衰并始终领先全球,背后的重要依靠就是标准化屏障。
如今,德国又在全球率先推出工业4.0概念,由此引爆了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日本的“日本价值链计划”、法国的“新工业法国”以及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竞争性战略的集结,“德国制造”的标准化引领能力可见一斑。
最后,德国的制造业学习能力与日俱增。在历史上英法两国的工业革命完成时,德国的工业化才起步。德国于是不得不去学习英法两国的技术,从模仿到引进再到创新,“德国制造”硬是最终摘掉了山寨产品的标签,进而利用艰难蛰伏锻造出的独门绝技,在全球大放异彩。
如今,全球工业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转型风起云涌,“德国制造”开始感到跟不上节拍。比如对制造业的数字化管理及产业化方面,德国显著落后于美国;在第五代移动网络(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建设方面,德国又明显掉在中国之后。不过,德国有着天然的忧患与警醒意识,于是前不久制定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其中的画龙点睛之处是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与虚拟数字的对接,同时建立跨市场联合体与打造旗舰企业。德国取美国与中国制造业之长的学习痕迹跃然纸上。
(作者是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教授,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