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周报
作者:陈澔琳
沙斯(SARS)事隔十七年,香港又再迎来另一场传染病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病毒)疫情持续蔓延,事件除了再度突显人畜共通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外,当市面上口罩一个难求,新冠病毒已超越单纯的公共卫生及医疗课题,逐渐演变成管治、社会及经济危机,成了政府治理能力的照妖镜。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社会认清传染病的肆虐,消化及汲取往日经验,是不可或缺的一课。
从武汉首位病患在12月1日确诊至今,除了大陆外,世界各地也出现确诊病例。截至2月9日晨,新冠病毒已在大陆确诊37,198宗,死亡811例,其中光是湖北省便有27,100宗,香港、日本、韩国,以至欧美地区均发现确诊案例。各地确诊人数不断增加,香港近日更有社区感染迹象。面对疫情,流行病学专家的估计并不乐观,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上周接受电台访问指武汉自上月23日封城,疫情在接下来两周“见顶”,而其他地区会滞后,约三至四星期达高峰。病毒快速及大规模传播令公众恐惧,全球确诊人数仅两个多月便超越SARS时期,香港亦重现十七年前全民戴口罩、以至疯狂抢购口罩及日用品的景象。
上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冠病毒正式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继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ERS)后,再次出现新一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如果将时间回拨半个月,相信大多数人也没有想过,武汉的多宗不明肺炎会演变成较2003年SARS更严重的危机。2002年11月,SARS病毒在广东佛山出现,数月间在两岸三地蔓延,当时SARS不单危害公共卫生及大众性命,亦在经济、社会、政治等层面产生涟漪效应,良久方可复元,当年中国传染病学专家钟南山提出治疗SARS方法,成为国内对抗SARS的“第一功臣”。疫症过后,他与研究员合写《抗击SARS实践与新人文精神的思考》一文,2005年刊登于《广东社会科学》第一期,当中提出在对抗SARS以外,大众需透过疫症审视自身思维及行为、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应急机制、政府决策等,这些既是疫症留下的教训,亦是它所带来的反思契机。以古为监,才不会重覆犯错,那么我们有否汲取了教训?
人与自然,如何共存?
疫症本质源于自然,不论是1976年首现的伊波拉病毒、2013年H7N9禽流感还是这次的新冠病毒。医疗技术一日千里,当愈来愈多不治之症有治癒的可能,新型传染病却不断爆发。究竟人与自然的互动出了什么问题?
在新冠病毒出现之初,各界均担心是否SARS再现,经研究人员检验后发现,新冠病毒的元凶“2019新型冠状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相似度达87%,亦与病源同样来自蝙蝠冠状病毒的SARS病毒有79%相似度。动物病毒一般不会在人体出现,但当环境出现变化、人口日益稠密,病毒为了存活便会不断变异。以SARS为例,源头宿主是蝙蝠,传到中间宿主果子狸,最后传到人身上,当病毒突变,病毒蛋白结合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受体时,人便遭感染。中国科学院新冠病毒研究所实验室研究员曾成功从样本中分离出首株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成果刊在2013年11月的科学期刊《自然》,为何野生动物的病毒会在人类社会出现?当时研究员指出因为野味市场和食用野味的习惯,病毒从蝙蝠到果子狸再传人,造成当年疫情。
然而钟南山在文章指出,果子狸不是SARS病毒的“罪魁祸首”,而是人类不健康饮食方式的“受害者”。他提出,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实则为生态平衡关系,疾病病因模式表明,任何流行病的发生或多或少与环境有关,SARS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如生态环境整体上没有巨大变异,SARS是不可能大规模流行;因“人类征服自然呈现全球性,快速性和空前破坏性的特点,致使自然界向人类发出了生存危机的警示”,人类应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勿再以征服者姿态对待自然。
无独有偶,事隔十七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上月21日的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表示,此次新冠状病毒源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病毒存在变异的可能。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病毒源自广东的野味,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亦怀疑源于武汉的野味,滥吃野生动物,导致病原微生物在不同的宿主中繁衍,是次事件再度突显人畜共通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亦显然与人类不良的饮食行为有关。武汉爆出疫情初期,大陆人“吃蝙蝠”、“喝蝌蚪”的照片短片在社交平台疯传,大陆民众爱食野味,如他们继续接触未经过检验检疫的野味,只会再次染上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造成下一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