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地出现疫情时,香港与内地人口流动频繁,几乎无可避免会有个案输入。根据SARS以来的几场疫症经验,政府理应一早预计到市民需要大量口罩。以同为“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的澳门为例,它与香港一样是除了内地以外最先受到疫情影响的地方,当地政府懂得及早介入,包括以实名配额方式向居民提供口罩,并在各地积极搜购确保供应,成功安定民心。相比之下,港府后知后觉,在社会出现抢购潮及严重缺货之时,林郑仍然声称惩教署口罩不应推出市场,以免造成竞争;更传出政府仍以价低者得为准则,邀请口罩供应商参与投标,荒腔走板的程度令人咋舌。
社会难敌恐慌医护须摒情绪
有抗击疫症经验的当然不只是政府官员。香港曾受SARS重创,社会大多数人都不敢忘记教训,在新型肺炎传入香港初期,已纷纷戴上口罩,加强个人卫生。然而,不知道是否惊弓之鸟使然,部份市民大量购入口罩等基本物资,加剧市面缺货的情况。上星期,荃湾梨木树村一名大叔因为买不到口罩而在传媒镜头前流下男儿泪,叫社会难不揪心。或许我们在疫症面前难敌恐慌感,只顾自己积存数星期甚至数个月的口罩,忘记了不必要的囤积会令物资供应紧张,令消息不灵通或动作不够快的市民因而遭殃。事后不少人关心大叔的情况,更有区议员上门赠送口罩,恰恰说明“同舟共济”本为香港社会的精神,即使疫症当前,也是香港人可做和当做之事。
疫症无形,病毒无情,恐惧可谓人之天性。突然间,街道上没有戴口罩的人,看上去都是有威胁的;每一声咳嗽,都是驱使我们拉开距离的警号。尤其是从内地入境的人士,即使我们应该知道当中为新型肺炎患者的机率很低,却不自觉地认为所有入境者都是危险的。危机感有好的一面,香港人因危机感而警觉性十足,卫生意识迅速提高,堪称典范;但危机感也有坏的一面,可以令我们被情绪牵着走,甚至自乱阵脚。医护人员发动罢工,将“全面封关”视为唯一有效的防疫措施,便是受了情绪影响,未能冷静专业地讨论“全面封关”的可行性。在冬季流感及新型肺炎双重挑战下执意发起医护罢工,更是严重损害病人的权益。
事情本来不必如此。发起罢工的“医管局员工阵线”提出确保口罩供应、提供足够隔离病房等诉求,根本没有人反对。随着新型肺炎个案输入香港,工会担心香港医疗体系超负荷也完全合理。但他们应该透过合理方式帮助医管局共同解决问题,而非纠缠于“全面封关”,以此为必要条件。这样做无疑是把一件本属公共卫生范畴的事件政治抗争化,既令防疫讨论失焦,亦会令社会“揽炒”。
上周五(2月7日),“医管局员工阵线”逾7,000名会员再投票,当中4,000多人支持结束罢工,工会领导层被迫宣布医护重返岗位。大多数工会成员回心转意,以大局为重,值得肯定,同时说明医护人员本具专业精神,明白事理。事实上,香港医护向来备受社会尊敬,不但医学水平在世界领先,而且在SARS等疫症期间展示出高尚情操,赢得掌声。新型肺炎来势汹汹,正是社会需要他们的时候。不论政府的防疫决策是快或慢,是严或宽,医护人员都应秉持专业精神,尽最大能力保障病人健康。
过去两星期,香港充满颠簸。由疫情扩散到政府应变,由社会恐慌到医护罢工,但正如正协助抗疫的袁国勇教授指出,现在不是互相指摘的时候。疫情还未结束,更恶劣的情况甚至可能尚未来临。一个应变力及适应力强的社会正如一支身经百战的足球强队,可以在中场整顿过后摆脱颓势,在下半场反败为胜,打出一场漂亮的胜仗。我们相信香港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随着医护人员结束罢工,以及内地入境人士须隔离14天的措施生效, 接下来全港社会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携手阻止疫症在社区蔓延甚或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