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面对大环境 迎接百年大变局(2)

时间:2020-01-20 19:1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与其乞求外国 不如反求诸己

继续玩无聊的把戏,只会妨碍香港找到清晰的定位。当前,西方逐渐衰落,中国快速崛起,印度、非洲亦会不断壮大,世界正在多元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看似与香港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却息息相关,但不少人仿佛对此没有多少把握,依旧以昔日的意识形态视角看这个新格局,并以此为情感寄托。最近蔡英文靠大打“香港牌”而连任,不少香港市民深受鼓舞,甚至把台港两地视为“命运共同体”,深信两地可在美国庇荫下与北京博弈。如果他们真的怀有这种想法,那便未免太幼稚了。

人难免会冲动,但最后总得冷静下来,不要令错误判断的代价愈变愈大。先不说民进党政府对香港“用完即弃”,拒绝推动一些“勇武”示威者想要的《难民法》,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对香港口惠而实不至——他曾扬言把香港问题和贸易谈判挂钩,一度令对美国有期待的示威者高兴了一阵子,但如今中美已签署首阶段贸易协议,估计特朗普在捞取政治资本后,暂时不会再提香港,这难道不证明了美国政客的伪善吗?对美国而言,香港或许只是一张可以随意抛弃的“纸巾”而已。

核心价值要守 深层问题须解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香港应该怎样做?首先是要克服深层次结构矛盾,练好内功,迎接挑战。林郑宣布在民生范畴增加经常性支出,踏出了重要一步,但这不应是终点。政府(港府)必须彻底摒弃“小政府、大市场”思维,主动就经济民生进行改革,既要调整产业结构,也要解决分配不均的问题,借以建立可持续发展、全民共享的社会。这些改革不容易做,但正如《香港01》多次指出,香港拥有不少“家底”,包括庞大财政储备,在法治、金融、专业服务等领域具备优势,足以助香港强化“内功”。

与此同时,香港应坚守开放、多元、法治、和平表达意见等核心价值,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反修例示威中,市民对“暴力”的包容度明显较以往大,变相令激进示威者有恃无恐,最近不断发现的爆炸品和枪械就是证据,被捕人士隶属各种勇武派系,若他们误信暴力可以换取政府让步,实属幼稚。许多社会贤达早就作出警告,例如终审法院前首席大法官李国能早在去年7月明言,非法和暴力行为必须人人谴责,这在法治社会是不可容忍的;现任首席大法官马道立在今年法律年度开幕礼上,也批评有人以暴力手法表达意见。法治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它既是香港得以发展为国际大都会的关键因素,也有助香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优势,可是我们却在不知不觉间放松了对这笔无形财富的守护。如果大家不再坚持法治,那便是自毁长城。

而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我们切忌跌入粗疏的二元对立。反修例运动激化了陆港矛盾,“一国两制”前景备受质疑,其中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CECC)在月初煽风点火,指中国政府近年推出高铁一地两检、港珠澳大桥、大湾区规划等项目促进中港两地经济一体化,会蚕食香港的高治自治,令香港变成“另一个中国城市”。这些非此即彼、只能在中国和国际之间二选一的论调看似颇有市场,实则经不起推敲。

事实上,香港得以由昔日的渔村转化为现代化都市,从来都离不开中国因素的加持,只要港府在“一国两制”原则下主动做好规划,为什么香港不能利用内地经济的动能,突破自身经济发展的樽颈?中国经济发展对周边国家经济的助益显而易见,国家主席...刚访问的缅甸就是个例子,它曾经被西方政府和“民主自由阵营”视为围堵中国的一员,现在却因应自身经济发展而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缅甸所属的东盟及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更不在话下。

习惯了胡思乱想,要改变想法并不容易,但香港已经历了为期不短的政治虚耗,是时候摒弃狭隘思维了。政府和示威者都不要再自欺欺人,应该思考什么才符合香港的长远利益,如何做才有利“一国两制”的长期实践。我们深信,这才是香港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应有的态度。

赞一下
(1)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