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面对大环境 迎接百年大变局

时间:2020-01-20 19:1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01观点  

农历新年是送旧迎新的时节,理应一片祥和,为人们带来希望,但在香港仍未从政治动荡中复元的情况下,这种卑微的愿望似乎十分奢侈。如果说取消烟花汇演、花车巡游只是小事,那么香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卷入中美博弈之际,“一国两制”前景却因反修例风波受到质疑,社会陷入“身份认同”焦虑,则令人忧心忡忡。如何在风高浪急下站稳脚步,清楚定位,继而重新出发,是香港社会不能回避的课题。

虽然在区议会选举后,骚乱频度、密度有所减弱,但仍有部份人执迷不悔,继续沉溺于虚幻当中:有人误以为暴力可迫使政府“跪低”,从而“光复香港”;有人主张拥抱美国寻找“对冲”,以此作为争取自由民主的“外援”;也有人因蔡英文连任台湾总统受到鼓舞,一厢情愿地把情感投射到台湾。与此同时,领导全社会的香港政府在面对积习经年的深层次结构矛时,依旧欠缺思维上的革新,以为推出一些小修小补的措施便可搪塞过去。

不论朝野,其实都在自欺欺人,结果就是浪费光阴,到头来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与其不切实际地蹉跎下去,继续在想像中寻找慰藉,倒不如重归理性,以务实态度直面香港的挑战。

坊间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年轻人拥抱后物质主义,有自己的价值追求,深信自由民主是香港的出路。倘若跟我们的未来栋梁说,香港的深层次问题在于经济民生,仿佛便会贬损反修例运动的神圣性。事实上,单从“五大诉求”无一与经济民生有关可见,估计没有多少示威者觉得产业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公、民众生活品质太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显然是掩耳盗铃——香港深层次结构矛盾突出,政治体制滞后是其中一因,但不能低估、甚至无视社会经济上的困局。长期以来,港府迷信自由经济,在经济民生事务上碌碌无为,没有正视既得利益阶层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冲突,从而为政治激进主义埋下种子,“占中”、旺角骚乱、反修例运动都是因此而起。

“五大诉求”包括重启政改,也即《基本法》写明的双普选。按照教科书的说法,普选可扩大市民参政、议政的空间,撤换不称职的领导人,可带来善治。我们并不否认以普选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民主有其合理之处,但与此同时,亦要明白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参考法国“黄背心”运动和反退休金改革引发的骚乱,便可知道即使在具备政治民主的国度,同样也会发生旷日持久的社会抗争。因此,一味以“自由民主”这种意识形态视角去解读香港的困局,显然存在偏差。

一方面,政府应遵循《基本法》的要求,在适当时候重启政改,但另一方面,绝不能耽误经济民生工作。当局上星期推出了“十项民生措施”,就长者、劳工、房屋三大范畴增加经常性支出,相比往日的不作为,算是大胆了些,但还是远远不足。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特首林郑月娥眼中,把“两蚊(两元)搭车”优惠的受惠人群由65岁调低至60岁,居然是一项值得吹嘘的“德政”。如果她真的这么肤浅,根本就是恬不知耻!

与其加剧撕裂 何不重归于好

反修例运动把香港的深层次结构矛盾彻底暴露,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若要克服矛盾,正确态度是直面问题,尽快凝聚共识,然后推动改革。近年社会撕裂为“黄”、“蓝”两大阵营,许多亲友因政见不同而“割席”,社会因此付出代价。撕裂之所以会发生,往往源于双方互不相让,自以为真理在手。其实,只要各方展现诚意,例如由政府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彻查骚乱的来龙去脉,示威者也愿意放弃“勇武”,重启对话,相信社会便会祥和得多。

可惜的是,社会上依然有一股势力意气用事地妨碍团结。最近很多人讨论“黄色经济圈”,试图用价值观来区分人群,骤眼看来,这个想法很有个性、骨气,实际上却是无聊透顶。姑且不说“黄店”业主可能是“蓝丝”,食材可能来自内地(中国大陆),其真正祸害在于加剧“黄”“蓝”对立,这对撕裂严重的香港有什么好处?一个撕裂的香港,难道就是他们想“光复”的香港吗?这不是自欺欺人又是什么!

许多人一直在拒认事实,直至碰钉子才懂修正,但一来一回已浪费不少宝贵光阴,香港众志的“觉悟”便是一例。相信是出于选举考量,它早前宣布放弃“自决”纲领,把宗旨改为“推动香港的民主与进步价值”,避免重蹈其主要创办人黄之锋无法参加区议会选举的覆辙。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北京对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的坚持,“自决”或“港独”根本不符合政治现实。若香港众志早有这种觉悟,DQ(丧失参选资格)不会发生。理性的做法是放弃玩弄这类敏感词,只有这样,我们才可重返“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些真正有意义的课题上。

赞一下
(1)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