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认识中美第一阶段协定三大误区

时间:2019-12-22 10:0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沈建光:中美贸易战按下暂停键。外界反应好坏参半,不乏悲观批判论调。这低估了协定对中美两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意义。

12月13日,中美先后表示就第一阶段经贸协定文本达成共识。综合两国声明,原定于12月15日上调的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暂缓加征,10月针对约1200亿美元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减半,中国方面则将加大自美农产品采购力度。协议本文还将包括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金融服务、汇率和争端解决等部分。

中美达成一致,标志着前期迅速升级的中美贸易战按下暂停键。但笔者发现,外界的反应好坏参半,不乏悲观和批判论调。笔者认为,这些认识存在三大误区,低估了协定对中美两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意义。正确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应当避免 “零和博弈”的短期视角,着眼于中国的长期利益。

误区一:经贸协定仍有反悔可能

波折反复贯穿到目前为止的中美谈判。2019年5月2日,随着特朗普宣布单方面提升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原本向好的中美谈判形势突然生变。8月1日,就在大阪“习特会”促成的中美第十二轮磋商结束后,特朗普又对中国3000亿商品施以关税。有诸多观点认为,鉴于之前的跌宕起伏,此次中美能否最终签署协定仍有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双方最后一刻反悔的可能性。

但笔者认为,此时经贸协定的签署,对中美两国都具有关键意义,应当相信两国尽早签字的诚意。对中国而言,贸易战恰是过去两年最大的宏观风险,达成协议远好于无协议下贸易战持续升级,中国在升级和缓和交替的局面下仍然不断明确放出谈判信号便是明证。分阶段削减关税以及停火,至少消除了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防止中美摩擦滑向科技战、金融战甚至意识形态领域。

在“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及“六稳”,但高层对于避免通过放松房地产来短期刺激经济的态度仍然坚决。中美达成协定短期内无疑能够避免中国外贸规模萎缩,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传导至生产和就业,在近期是否“保6”引发广泛争论的情况下,使得动用强刺激保增长的必要性大大降低。而就中长期而言,“缓冲期”内外部环境企稳,有望恢复企业信心,提振沉寂已久的制造业投资。

对美国而言,中国购买美国农产品对竞选连任的特朗普是一个重大利好。前期关税战引发中国报复性停止进口,对美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冲击,美国豆农承受了巨大损失。七月以来,特朗普曾多次抱怨中国未采购美国大豆。而中国增加美国大豆和其他农产品的采购,一直是特朗普连任诉求下争取中西部豆农的利益关切所在。

而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经济牌也是特朗普连任的王牌。近期美国消费、就业数据强劲,三大股指屡创新高,成为特朗普频频夸口的“政绩”所在。通过中美协定换取明年稳定的经济环境,提振消费和市场信心,也是特朗普愿意看到的。倘若中美经贸关系再生波折,特朗普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将严重影响他的连任前景。


赞一下
(29)
35.8%
赞一下
(52)
64.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