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和周边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固体废物说“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产和生活垃圾一下子失去了出路,正为对这些废物的处置大伤脑筋。
为了废物利用,例如将废塑料作为生产塑料颗粒乃至化纤服装的原料,中国在2017年进口的固体废料达730万吨之多,其中仅来自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废塑料就超过了200万吨。但由于目前的废塑料再生技术尚未过关,因此在废塑料的再生过程中,对河流甚至海洋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中国每年向海洋倾倒的塑料垃圾在全球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与中国谋求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是完全不相称的。
全球生活垃圾的最大制造者是美国,美国人均产生的垃圾是全球平均数的三倍,美国的垃圾制造量占全球总量的12%。而美国的固体垃圾回收再利用率只有约35%,只达到回收率最高的德国的一半(68%)多一点。在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唯一垃圾制造超过垃圾回收的国家。如此大量无法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如何处理?很简单,打包出口,转嫁污染。
过去20多年来,美国无法处理的固体废物中,大约有三分之一运往中国。2017年,美国出口中国的废料价值56亿美元,是美国对华出口的第六大“商品”。美国将大量垃圾转移至中国,严重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
为此,中国政府2017年7月宣布,在当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公众反应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中国的环保部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为此分别向世界贸易组织递交了通告文件,通报了中国禁止进口的洋垃圾种类。同时,环保部以及海关总署还针对相关问题开展专项检查活动。一场针对洋垃圾的“全面战争”正在打响。
此后,中国进口的美国废塑料从2014年的110万吨,急剧下降至2018年的4万吨;从日本的进口量也相应从95万吨锐减至5万吨。
东南亚国家强硬对待洋垃圾
东南亚国家也采取了与中国类似的对策。去年美国向马来西亚的出口量为20万吨,日本对泰国出口量也仅为19万吨;而前几年对这两个国家的出口量都在140万吨至160万吨左右。另外,越南乃至韩国和台湾也都是美国和日本塑料垃圾的出口目的地。眼下找不到出路,积压在美国和日本国内的废塑料在100万吨以上,两国政府正为寻找新出路而绞尽脑汁。
菲律宾最新的案例显然更有代表性。六年前,一家加拿大公司把100多个贴有回收塑料标签的集装箱(共2450吨)运到菲律宾,此后它们一直停放在马尼拉附近的港口。以前由于缺乏环保意识,说是回收再利用,实际上就是直接倒入大海,由此严重污染了海水,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2016年菲律宾一家法院下令,要求把这些垃圾运回加拿大,费用由进口方承担。
但是加拿大一直没有运回这些垃圾,直到今年4月总统杜特尔特愤怒地表示,菲律宾不是垃圾场,菲律宾人也不是捡垃圾的。如果加拿大不运回这些垃圾,他就下令将垃圾运至加拿大驻菲律宾大使馆门前。最终加拿大服软,终于在今年6月将这些垃圾运回本国。
此前柬埔寨海关也在西哈努克港查获83个装满垃圾的集装箱。柬埔寨环境部7月17日发表声明表示,将退还这83个集装箱,其中70个来自美国,13个来自加拿大,所有与这些垃圾有关的公司都将被起诉。柬埔寨环境部还表示,柬埔寨不是垃圾桶,外国不可向柬埔寨转移垃圾,包括可回收的塑料垃圾。
欧洲也是如此。此前欧盟国家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塑料,30%填埋处理,40%焚烧,剩下的也是向发展中国家寻找出路。例如德国的塑料垃圾此前就曾大量出口到印度、波兰及东南亚等国家。如今,由于发展中国家都不愿为了眼前的蝇头之利而污染本国环境,于是欧洲议会今年3月通过决议,严禁生产一次性塑料制品。今年6月的大阪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确立一个目标:在2050年以前将海洋塑料垃圾削减为零。
发展中国家环保意识的增强,迫使发达国家不得不改弦易辙,寻求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今年7月,全球主要化工公司约500名行家聚集东京,宣布成立消除塑料垃圾联盟。三菱化工公司等美欧日的化工巨擘共同出资15亿美元,建立一项基金,全力推动实现这一目标。今年秋季,G20还将在东京聚首,讨论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塑料垃圾,以确保全球的海洋免遭塑料垃圾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