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贵:金融制裁会否导致中美金融脱钩(2)

时间:2019-10-10 07:3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测试金融脱钩后中方应对能力

美国对中国企业和个人进行金融制裁,既是其在中美贸易战中为达目的而祭出的“撒手锏”手段之一,也是美国对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金融和技术领域的安全防卫能力以及国际动员能力的一种实战测试。换句话说,美国是要看看中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其抗衡,或在脱离美国所主导的金融体系之后,能否独立运行与发展。

本质上,金融制裁服务于美国对华中长期战略目标的策略选择。美国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是将中国的绝对实力与话语权,锁定在其所控制的机制化霸权体系之内。不允许中国在经济、技术、贸易、金融以及全球性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拥有与其并驾齐驱的能力。

美国认为,若能趁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力量杠杆尚在培育和成长、羽翼未丰之际,对中国进行战术层面的打击,既能收获真金白银,还能产生震慑效应,分化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金融联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中国从制造业和贸易大国,向产业与金融强国升级的进程。 

美国不愿意看到中国将庞大的金融资产与金融市场转化为金融定价与结算能力。尤其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对美元资产的逐步替换,将动摇美元根基。对十分看着趋势变迁的美方而言,必须设法打断这种发展趋势。而金融制裁恰恰可以起到“助攻”作用。

截至今年3月末,中国对外金融资产已超过7万3817万亿美元,其中对外负债5万4306亿美元,对外净资产1万9511亿美元。今年8月底,中国储备资产为3万1072亿美元,占对外金融资产的超过42%。其中储备资产中美元资产占比为51%左右,美债占比为38%左右。中国所持有的美元资产价值约为1.8万亿美元。

就银行的对外金融资产而言,截至今年3月末,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为1万1654亿美元。其中人民币资产1190亿美元,美元资产8070亿美元,其他币种资产2394亿美元。美元资产占比为69%。可见,中国对外金融资产中,美元占主导地位。这也形成了对美元资产的高度依赖,风险敞口较大。

一旦美国对中国进行金融制裁,极端情况下,将中国某些银行移出CHIPS系统,并切断其与SWIFT系统的联系,则中国银行业持有的美元资产将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币值”,无法进行结算和跨境美元交易。届时,美方可能以此作为与中方讨价还价的工具,造成中方被动应付的局面。

中国受制裁企业可能成为“孤岛”

美国对中国有关银行进行金融制裁,不仅将显著影响中国相关机构的国际业务开展,还将通过制造“孤岛”效应,妖魔化中国相关机构的国际形象。而受到制裁的中国相关上市企业,其股价可能出现恐慌性下跌,进而影响股市与汇市稳定。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在美资产规模庞大,且中美双方互相持有对方的资产规模严重不对称,中方持有美方资产的规模远远大于美方持有中方资产的规模,导致中国在美金融资产容易被“绑架”。

一旦美国认为中国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将有可能落入美方设计的制裁圈套。根据美方的长臂管辖权规定,任何在美国设有分行并营业的外国银行,美国法院都可以行使管辖权。甚至根据最低限度联系原则,即便中资银行与原告被告双方的纠纷无关,只要被告在某中资银行开户,则作为协助执行的第三方,中资银行也将被卷入诉讼,从而必须予以配合,甚至受到处罚。

近年来,美方根据修改后的法律,规定任何一家外国公司,只要它用美元计价签订合同,或者仅仅通过设在美国的服务器(如谷歌邮箱或微软邮箱)收发、存储(甚至只是过境)邮件,都进入到美国的“长臂管辖”范围。这是中国银行和相关企业不得不防的。

尽管中美之间存在着某种层面上的金融核恐怖均衡,两国之间爆发体系性的金融对抗,将严重伤害各自经济体系,并将对全球金融生态造成难以修复的负面影响。

但对“上不封顶、下无底线”的特朗普政府而言,如果通过加征关税等常规极限施压手段,无法较快实现阶段性目标,则金融制裁和长臂管辖作为美国以低成本进行战略讹诈的力量工具,完全有可能成为它与中国进行讨价还价的重要手段。对此,中国须保持高度警觉,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特朗普曾恫言的“美国迄今为止只是动用了很少的工具来对付中国”,这句话绝非戏言。完全有可能在无预警的情况下,对中国采取包括更大层级的金融制裁等在内的一系列极端措施。中美当年构建的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或将成为历史记忆。

赞一下
(73)
91.3%
赞一下
(7)
8.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