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美两国贸易战在争些什么?

时间:2019-09-24 07:3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郑永年专栏

中美贸易战从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中美两国基本上主导了上世纪80年代之后数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很难想象,如果中国的邓小平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而美国没有发生里根革命,全球化在此后的数十年会如此迅猛。也正因为这样,中美两国的经济很快就发展出一种高度依赖关系,这种关系曾经被一些美国学者称为“中美国”(Chimerica),中国的一些人称之为“夫妻关系”。贸易战发生之后,很多人根本不相信关系如此紧密的两个经济体会脱钩。从经验来看,这种紧密的关系并不是没有脱钩的可能性,但脱钩的过程注定是漫长且痛苦的。

所谓的贸易战,就是一些学者所说的把两国的经济互相依赖性“武器化”,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去打击对方的弱处。不过,正如夫妻关系,即使双方因为种种原因被迫离异,但可能谁也不会死。中美两国在脱钩过程中,短时期内,双方都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但伤害程度对双方是不同的,一方相对多一些,另一方相对少一些。美国总统特朗普现在就是这种思维,认为美国在贸易战中占尽优势,中国会受到最大程度的伤害。不过,这种思维本身是有问题的。如果具有这种思维,动不动就利用自己的优势去伤害对方,双方何以能确立互利互惠互信关系?如果这样,两国关系的淡化甚至分离不仅必然,也是应当的。

中美两国到底在争些什么?从现实主义来说,中美两国已经发展到谁也吃不了谁、谁也吃不下谁的程度。自中美两国开始交往以来,美国人对中国有两种截然不同、爱憎分明的态度,即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敌人”;也相应地发展出两种主要对华政策,一种是帮助中国,一种是围堵甚至打败中国。这两种态度和政策都是美国文化的反映,它们之间不仅不矛盾,反而是有机统一的。

美国是宗教文明,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去改变这个世界,希望这个世界发展成如同美国人所想象的那样。因此,当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朝着美国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他们就高兴,就乐意帮助中国;相反,一旦美国认为中国的发展不是其所希望的时候,他们就很不高兴,甚至恼羞成怒,要以中国为敌,围堵中国,打败中国。这两种态度和政策不仅仅反映在今天的中美关系上,近代以来都是这样,只不过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国学习但非变成美国

问题在于,中美两国都具有文明性,代表着各自的文明。因此,自与美国接触以来,中国也发展出两种对美国的态度和政策,一是以美国为师,向美国学习,二是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避免和抵制被美国“消化”。中国自近代开始因为落后而挨打,美国是西方最先进的国家,这决定了中国必须向美国学习。近代以来,中国没有一代精英不向往美国,也乐意虚心向美国学习。

不过,“学习”并不是说中国可以变成美国。即使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不小的主张完全“西化”的政治力量,但客观上说,这些力量完全没有成功的希望。原因很简单,中国是一个基于文明之上的国家,有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逻辑。不过,尽管中国向美国学习,一旦美国感觉到中国这个学生“不听话”(即没有变成美国所希望的国家)时,美国就要惩罚这个学生了。这自然会导致中国强烈民族主义式的反应和抵制。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的,并且学得很快,也学到很多,以至于中美两国的一些学者说,中国的发展是“西化”的功劳。但很显然,中国不仅并没有像美国所希望的那样“西化”,反而变得越来越中国。这也促成了美国对中国态度的转变,把中国视为美国的“对立”和敌人。

现实地说,诚如邓小平所说过的,美国帮助中国会使得中国的发展快一点,但即使没有美国的帮助,中国也会得到发展。新加坡的李光耀也说过类似的话,意思是美国围堵不了中国,美国围堵中国会拖慢中国的一些现代化,但阻止不了中国的崛起。不管如何,发展到今天,美国已经完全没有围堵和遏制中国发展的能力,中国也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被轻易围堵的大国。

因此,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中美两国不得不“和平共存”,要么是“朋友”间的热和平,要么是“敌人”间的冷和平。即使是“朋友”,中美两国也不会“一体化”,因为两者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明。文明可以互鉴,但不可以互相取代。再者,中国不是日本,中国不可能像日本那样被美国整合进其安全体系。日本被美国整合是具有特殊力量条件的,即日本被打败。美国不可能把中国打败,无论是热战还是冷战的形式。就热战来说,两国都是核武大国,热战控制不好就会互相毁灭。如果是冷战,最糟糕的就是形成当年美苏之间的“冷和平”。即使演变成美苏式冷战,只要中国不步苏联的后尘,就是说不自我击败,美国也很难打败中国。

赞一下
(121)
67.6%
赞一下
(58)
32.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