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先讨论香港政治乱局的底因,并指出由这些底因孕育出来的政治乱局,已能独立于这些底因而自我维持与发展,使人更难梳理和判断正确的解决方向。文章继而探讨此政治乱局的可能结局和点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香港的避责制
首先要指出的是,香港的所谓问责制,其实是避责制。香港特区高官不但因高薪厚禄、深居脱离群众的官邸、出入皆专车而不懂民间之痛,更因怕被问责丢官,每遇轻微障碍或反对就会避责自保,以至长期在房屋、发展经济和民生方面持续累积了许多问题,其中部分更是造成今日政治乱局的底因。
此外,由于他们的避责倾向和缺乏足够理想,中国政府亦要小心部分司局长在处理政治乱局时可能会因小我考量而拖累大局,即使最终能以跌跌撞撞的形式平定政局,亦不宜期望他们“会”和“能”处理好造成今次乱局的底因,否则这些未除底因,日后还是会造成另一场更大的政治乱局。简而言之,不宜过度期望这些高官能帮助香港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问题之源。
政治乱局底因
可能不为中国大陆完全了解的是,回归后历届特区政府在处理房屋、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都做得很不好,严重削弱了特区政府的管治威望(和新加坡政府一比较就暴露无遗),并在相当一部分市民中,长期且一层层地累积了各种对香港和中国政府的负面观感和不信任感,继而因有心人的引导而造成今日的政治乱局。
在众多底因之中,房屋问题(高房价和公营房屋严重不足)应是最重要。在此轮政治乱局造成房价小幅下跌前,香港一个800平方英尺的三房单位卖到八九百万港元(141万新元至160万新元),一个约500平方英尺的两房单位卖到约600万港元(106万新元),而刚毕业的非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月薪才约1万6000港元。
持续大幅上升的房价已造成“工资永远追不上房价”的错觉,试问一个正常的年轻人又如何不感到颓丧与失望?但有些房地产商、负责香港青年政务的富二代和既得利益者,却叫年轻人继续捱和储钱买楼,一计就知其收入买不起楼,你当这些年轻人是傻的吗?远在此轮示威之前,笔者也曾私下对朋友感叹,若我是香港年轻人,我也会上街游行,原因是反正没希望,倒不如透过示威诉求搏一搏,搏不到也至少和那些既得利益者“即一镬熟”。
上述分析也解释了现在香港群体之间流行讨论的“焦土政策”:即一直斗争,即使香港因此成为焦土,也可和既得利益者“揽炒”(即是玉石俱焚)。
特区官员不懂得如何发展经济(除了当年笔者建议梁锦松发展旅游业外,基本上是乏善可陈)、不能有效控制2009年至今的楼市泡沫(香港楼价较早前高峰已翻了三倍半,同期新加坡私宅的累积升幅只有五成多,组屋的累积升幅更只有三成多),也未能增加公营房屋。近两届香港政府上台前都说会增加公营房屋,结果轮候居屋和公屋的队越排越长,头两三年还可埋怨曾荫权造成土地严重短缺,但现在已经七八年了,土地仍是严重短缺,居屋和公屋不但继续严重不足,更悲凉的是大部份市民和年轻人根本看不到入住公营房屋。这些情况导致了特区政府的管治威望下滑和民怨上涨。
更糟糕的是,现在的楼市泡沫迟早会爆,继而在香港引发金融风暴、经济严重衰退和失业率急升,香港特首即使能捱过眼前这关,也未必能捱得过届时楼市泡沫爆破那关。
此外,过往的奶粉事件、水货问题、大陆在港置业人士助推香港房价、双非学童增加香港教育资源压力、来港产妇和看病人士增加香港已频临“爆煲”的医疗资源压力,一部分虽略有缓解,但相当一部分仍然存在。
更加不幸的是,无论是略有缓解或尚未完全缓解,这些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印象,已深深留在许多港人的脑海中,以至笔者见到的(许多港人反应)是“骇人的咬牙切齿和怒目圆睁”,并引申至其对中国中央政府的不满和现今政治立场的取向。
尤有甚者,这些不满包含着许许多多的误会。以发展旅游业为例,当时中央政府应港府要求推出自由行,是基于协助香港经济渡过难关的良好意愿,早期也的确对当时楼市泡沫爆破后的高失业率和经济衰退起到舒缓作用,但由于香港政府的财经官员在经济复苏后没有管控好楼价,以至后期的旅游业收益,只推升了铺位和住宅的价格与租金,除了发展商和业主得益之外,普通市民根本感受不到中央政府良好意愿所带来的旅游业收益。尤有甚者,他们看到的只是大量国内游客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并因此引申至对中央政府的不满。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日后才讨论其他香港政府失误所造成的底因。
或许有人会看到现在出来示威的群众,其实包括许多有楼或住在公屋的人士,从而轻忽地认为楼价与房屋问题不是现今政治困局的底因,但若我们肯上连登网和高登网看一看年轻人的心声,除了大量被有心人引导、中囯中央和香港政府不能答允的政治诉求,楼价和房屋问题就是最受讨论的一环。在其中一篇在年轻人中广为流传和令人心酸的WhatsApp信息中之前两节就写到,上一代申请公屋只要几年,现在的年轻人申请公屋从18岁排队到50岁都未必等到,而新移民可急速购房置业,你竟然不解年轻人为什么要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