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收拾心情再出发 香港此刻要什么

时间:2019-07-08 14:1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01周报社论

今年6月以来,香港发生多次反对修订《逃犯条例》的抗争运动,部份示威者甚至在回归纪念日占领立法会大楼,震惊中外。风暴过后,各界应冷静下来,反思过去一段时间发生的种种,并为香港重新出发出谋献策。当中比较突出的建议是呼吁当局尽快重启政改,解决管治认受性不足的问题。我们认同政改很重要,但与此同时,各界绝不能耽误对社会经济政策与社会民生的讨论,否则,香港的真正病源,亦即经济民主与自由缺位的问题,将继续不获正视,导致深层次矛盾迟迟无法解决。

经历“六月浪潮”后,相信没有人会再低估港府面对的管治危机。无论是上月的两场大型示威,还是“6.12”警民冲突,乃至立法会被占领,这些事例都足以反映许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的焦躁和不安。可惜港府似乎不懂得如何应对,不单对有别于过往的抗争手法一筹莫展,更关键的是把握不到年轻人的诉求。

管治危机既然客观存在,负责任的政府当然不应再采取鸵鸟政策,但是否像一些社会精英所说,只要重启政改,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香港01》早已多番阐明,体现于普选的政治民主当然值得提倡,但它本身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以香港人十分熟悉的台湾为例,自从在1996年首度直选总统以来,最高行政首长的认受性已不成问题,但还是发生了“红衫军运动”和“太阳花学运”;法国总统马克龙也由普选产生,当地却爆发了持续多周的“黄背心运动”;英国选民在2016年以直接民主的方式决定“脱欧”,但该国至今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这些事例足以说明,政治民主重要,却不宜夸大。

管治思维太落伍 小市民水深火热

《基本法》写明香港特首和立法会最终由“普及而平等”的选举方式产生,换言之,香港应该在合适时机寻求普选。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部份人可能一厢情愿地视普选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忽视社会及经济的深层次结构矛盾才是香港管治问题的根源。

回归以来,政治冲突频仍,成因极为复杂。我们并不否认政治体制落后是肇因之一,但更大原因是不合时宜的管治思维。长期以来,港府崇尚“大市场、小政府”,视“干预”为万恶,对“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称号沾沾自喜。在这种思维作祟下,港府对房屋、医疗、安老、贫富悬殊等深层次结构问题,一直采取“小修小补”的方式应对,欠缺大刀阔斧作出改革的魄力,导致许多有需要的市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任何有志于成为“政治领袖”的人,只要想像一下“劏房”(分间楼宇单位)处处、公立医院大排长龙,以及老人家弯腰执纸皮等画面,就知道温和的社会改革根本不够,香港需要的是更积极,甚至是激进的社会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纵使“大市场、小政府”逻辑源自港英年代,但殖民地政府其实也曾有过“大有为”的时候,堪为特区政府效法。上世纪60年代,香港的情况较现在的还要恶劣—官员贪污成风、市民居住环境恶劣、教育极不普及,加上内地(大陆)难民涌入而造成的压力,令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1966年和1967年两场暴动,虽然有着政治背景,但本质上就是社会问题长期未获正视的恶果,干柴烈火,一发不可收拾。

麦理浩珠玉在前 港府应见贤思齐

面对这个烂摊子,1971年至1982年期间出任港督的麦理浩,便展现了惊人的魄力和胆识。他果断地推出许多极具前瞻性的政策,包括成立廉政公署、落实十年建屋计划、开拓新市镇、落实九年免费教育等,又兴建地铁、红磡海底隧道等大型交通基建,深刻改变香港社会的面貌,至今仍然为人称道。

赞一下
(56)
76.7%
赞一下
(17)
2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