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齐:当我们考虑贸易战背景下的“宏观冲击”,不应仅仅考虑中美贸易战对房地产业的影响,还要考虑房地产业的波动会怎样反向影响政府决策。
最近几年,“宏观冲击”对房地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短。尤其是随着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进程,针对房地产业的政策定调几乎每三个月就会动态调整,而每一次关键表述的变化又会引起开发商、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的一系列应变举措,增加“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难度。
更为复杂的情况是,在最近一轮房价大涨以后,由于房地产业规模更为庞大,与金融体系的绑定更深,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更高,导致政府在出台任何涉及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时,必须考虑对整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也就是说,当我们考虑贸易战背景下的“宏观冲击”,不是仅仅考虑中美贸易战对房地产业的影响,也需要考虑房地产业的波动会怎样反向影响政府决策。
要推演中美贸易战对房地产业的冲击,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基调,政府越是担心贸易战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是有宽松的倾向,就越会在融资端加强对房地产业的监管。而且宽松的倾向越明显的时候,通过金融监管政策升级吓阻资金进入房地产业的迫切性就越高。
去年以来的几次政策搭配,基本沿袭上述模式。2018年4月的中兴事件算是贸易战开端,央行在当月启动1个百分点的定向降准,紧随其后的是对房地产业融资收紧产生根本性影响的资管新规出台;同年6月随着中美双方开始互加关税,月底央行再次定向降准,配合的融资端动向是发改委收紧房企境外发债,而7月31日政治局会议则发出对房地产业最严厉的定调“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最近一轮政策组合同样符合这一模式,进入5月贸易战再度升级,5月6日央行定向降准,接着就是银保监会的23号文出台,再次定向收紧房地产融资。
总结起来,政策思路其实非常清晰:贸易战如果升级,那么必然影响实体经济,需要有配套宽松政策出台,但政府不希望宽松的结果是资金进一步流入房地产领域。以往的经验是,只要宽松,无论是降准还是降息,资金肯定会利用各种渠道“跑冒滴漏”进入房地产,所以无论监管层的语调多严厉,无论如何进行窗口指导,对于房地产业上下游相关利益方而言,只要看到了大方向是货币宽松,那么无论是头部还是中小型房企,无论是投资端拿地,融资端寻找前融合作,还是营销端开盘定价,心里就都有了底气,多方预期一致的情况下,地价和房价就都很难再稳住。
客观来讲,随着18年4月资管新规的出台,用来打补丁预防“跑冒滴漏”的防水材料确实越来越好,但考虑到贸易战升级需要进一步扩大宽松举措的话,此前的一些补丁就有点不够用了。最近的银保监会23号文,包括对激进拿“地王”的房企定向收紧融资渠道,都属于加强补丁的动作,后续伴随整体宽松举措进一步出台,类似动作还会有。
沿着这个思路,房企受贸易战冲击最明显的可能就是境外美元债的发行。自去年6月发改委收紧以后,下半年的美元债发行低迷了一段时间,但今年前几个月美元债发行大幅反弹,总规模已接近400亿美元,单月占行业融资总规模的比例都超过30%,可以说,相对于境内各种融资通道的严厉监管,美元债发行成了“法外之地”。对于政府而言,如果确实有进一步宽松刺激实体经济的倾向,同时对境内房地产融资通道打补丁,那么境外美元债发行通道是一定会加强控制的。
还有更深一层次的考量:贸易战的升级,后续是否会升级成金融战?2016年在外汇储备下降、资金流出中国的过程中,曾发生过标普及穆迪集中下调中国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评级的事件,鉴于当前房地产业美元债的庞大规模,这次类似的情况发生在房地产业并不意外,而如果发生的时点正好是到期高峰期,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影响不可不防,甚至可能打乱政府应对中美贸易战的整体战略部署,不得不出台很多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