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铄:中美贸易战背后的攻与守

时间:2019-06-14 14:3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美代表经过多轮磋商都无法就贸易战达成解决方案。图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左)5月10日赴美国华盛顿展开磋商,同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美国财长姆努钦交谈。(路透社)

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春肇始以来,跌宕起伏,曲折反复。特别是进入2019年5月后,一度前景可期的贸易谈判突然触礁,两国互加关税、相互指责,中美经贸关系甚至整个中美关系,似乎都要从“柳暗花明又一村”转向“山雨欲来风满楼”。

自中美经贸谈判突现重大波折已经过去两周,两国对谈判触礁的原因始终各执一词,各界舆论也是莫衷一是。从双方释放的信息看,美国指责中国在谈判立场上“倒退反复、不讲信用”,中国则认为美国在谈判中“提高要价、极限施压”。双方的观点各有各的角度,但似乎又都没能很好地解释为何会在此时摊牌。

一种值得探讨的可能是,谈判之初,处在特朗普政府执政中前期,面对美国来势汹汹、志在必得,中国出于种种原因的考量,对美国的很多要求表现出忍让和灵活的态度,对其中一些争议较大、触碰底线的问题予以模糊处理或暂时搁置,双方的谈判因此能够总体沿着中国不断对标美国要求的方向推进。

随着谈判持续深入和大选再次来临,也正值美国对达成一个自己认为“空前成功”的协议公开表达乐观态度、各方“胃口”和期待被吊高的当口,中国对其视为不可让步而美国坚持己见的问题提出不同意见,使得美国感到意外、沮丧甚至被戏弄,因而再次祭出关税威胁,以迫使中国改弦易辙。

这一可能,既能够说明为何前期看似顺利的谈判会在此时触礁,也能够解释特朗普一边厢突然转变口风,多次做出不再急于达成协议的表态,另一边厢又挥舞关税大棒,反称中国更需协议的“落听”,暴露出其对尽早达成贸易协议的渴望。

从更大的时间跨度上看,美国发动贸易战后,面对第一轮相对有限的征税规模,中国以对等手法进行反制,向外界展现出不惧贸易战的态度和希望“以战止战”的意图。随着美国迅速扩大贸易战规模,特别是威胁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税率大举提高至25%后,中国通过两国元首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成功让美国推迟了新一轮加征关税措施的生效时间,后又宣布进一步延后,为中国最大限度准备、应对和消化其中的不利影响赢得了一定时间。

目前,尽管美国威胁对剩余全部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但从第一波的600亿美元,到第二波的2000亿美元,再到第三波的3250亿美元,范围的扩大使加征关税措施对美国自身的伤害程度不断增加,而这一伤害产生的影响,对面临大选考验的特朗普政府不言自明。

另一方面,虽然贸易战爆发后经济、金融、贸易等多线承压,但迄今为止,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尚未受到严重冲击。在中美此次摊牌后,中国已下定决心破釜沉舟,进一步树立了“不做过分妥协、不抱过多幻想”的思想,并按照“争取最好结果、做好最坏打算”的底线思维,开启了规格甚高的宣传攻势和舆论准备,对内力图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使民众为中美之间在贸易等领域可能的长期冲突、尖锐对抗,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好心理准备;对外则表明中国不再一味屈从于美国压力,在经贸议题上被美国牵着走。

中美贸易战之间的攻防形态,正由美国近乎完全主导,转向中国掌握主动权的时间窗口逐渐打开。

赞一下
(70)
74.5%
赞一下
(24)
25.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