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谁是中美贸易谈判进入僵局背后推手?

时间:2019-05-13 14:5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赵雪:在笔者看来,美国内部各阵营的根本分歧和不同诉求,是本次美中贸易谈判迟迟无果的背后推手。

最新一轮中美贸易谈判再次陷入僵局。周五美方正式将从中国进口的价值20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而中国商务部则表示将采取反制措施。

从去年开始的中美贸易谈判本无太多新内容,因为所有涉及到的议题在过去二十年里一直是中美两国磋商的重点。两国历届政府对彼此的立场和谈判底线都了然于心,就连两国谈判代表也诸多熟面孔。但即便如此,本次谈判进展之艰难、过程之戏剧化、陷入僵局次数之多,仍让中美观察人士大呼意外。

究其原因,固然离不开两国综合实力对比出现显著变化、美国感受到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以及特朗普总统标志性的任性多变等。然而,以笔者看来,美国内部各阵营的根本分歧和不同诉求,才是本次贸易谈判迟迟无果的背后推手。换言之,本次谈判表面上是在中美两国两国之间举行,而实际上则更多的受制于美国内部多方角力、各种观点难以统一的约束。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美国内部各阵营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美方谈判代表里的鹰派和鸽派。根据笔者的观察,美方内部阵营的观点差异存在时间久、来源复杂,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

第一,对最优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看法。长期以来,学界、政界长期以来对发展中国家应如何进行经济转型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全面复制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在经济政策方面推行快速国企私有化、贸易投资自由化,那么这些国家的经济就能逐渐追赶上发达国家。另一种看法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指导和干预、以及在工业发展初级阶段的保护措施必不可少,可以更好的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两种看法的分歧在理论上可以追溯到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之争,在实践中逐渐演变成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的辩论。

这种分歧也影响了美国学界、政界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阵营反对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不满国企改革过慢。而另一个阵营则对相关政策持更加积极的态度,理解中国实行的渐进式存量改革的做法。

第二,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走势的不同预期。过去三十年里,美国主流的声音是,随着全球化的大潮和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中国经济长期会不可避免的融入全球贸易和资本链。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企业竞争力较强、民众技能水平较高,将受益匪浅,无疑是互惠双赢的局面。

但是,另一种声音也一直存在,即全球化会损害美国的低技能、低教育阶层的利益。中国蓝领阶层的体量大、成本低,相对其他类似的国家(例如墨西哥、越南),会更突出的导致美国的低端工作机会流失。而随着中国的发展,也会逐渐损害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因此,中国经济的崛起,对美国带来的不是繁荣机会,而是长期损失。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后,这种声音逐很快演变成为新的政治正确。

赞一下
(27)
36%
赞一下
(48)
6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