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评论:华为的三十年 从青铜到王者

时间:2019-04-27 08: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作者:基思·约翰逊、伊莱亚斯·格罗尔,翻译:周枝萍

2009年,瑞典手机巨头特里亚-索内拉电信(TeliaSonera)开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一些最重要的、技术最先进的城市建设全球首批4G无线网络。在挪威奥斯陆的4G网络承建商选择上,特里亚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出人意料的决定:华为。当时的华为除了在国内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以外,海外市场的业务并不多。

然而就在那一年,华为再次出人意料地拿下了一份更大的合同,全面重建并更新挪威的移动通信网络,而该网络最初是由全球通信行业领军者——瑞典的爱立信和芬兰的诺基亚——建造的。最终,这个来自中国的初生牛犊以低于预算的成本提前完成了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网络升级任务。

在许多无线通信行的从业人士看来,这件事象征着华为和中国的成人礼。华为与其它靠压低定价或山寨技术来攫取市场份额的中国公司再也不可同日而语。仿佛忽然之间,华为作为一家自己掌握尖端技术的公司,硬是在爱立信、诺基亚等欧洲巨头的后院里挤出一片天地。

“那时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华为不仅价格低,关键是性价比具有竞争力,"惠誉解决方案公司(Fitch Solutions)的电信业分析师德克斯特·提利安说道。

时间回到现在。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华为这家私人控股的企业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公司去年在 170多个国家总营收超过1070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各方均认为华为已经在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5G)的开发竞赛中取得了领先,而这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与前几代移动通讯技术不同——它们仅仅赋予了让消费者发送短信、手机上网、快速播放视频的能力——而5G则预计将彻底颠覆全球经济。

随着华为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实力日益增长,中国政府的 “冠军企业”终于获得了主导下一代技术的优势地位,这或许是中国现代史上头一次。5G带来的数据传输速度将远远超过现有的移动技术,这对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5G是人工智能无缝运行,无人汽车安全驾驶,世界各地自动工厂的机器可以完美的实时通信,以及地球上几乎所有设备全部实现互联互通的技术基础。

简而言之,5G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中枢神经系统——如果华为继续崛起,那么最有可能主导世界经济的将是中国,而不是美国。

在此之前,世界经济主导权一向由发达国家垄断,华为令人惊愕的闯关能力不仅震撼了通信行业,也深深触动了西方国家的政府。华为的成功使其成为美国特朗普政府的目标。后者警告称,华为在全球电信网络中日益突出的角色可能使中国有能力借机控制全球数字通道,进而监视其竞争对手,或窃取对方的商业机密。

瑞典国际事务研究所(Swed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研究5G技术的蒂姆·鲁利格表示:"5G正在变成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地缘政治战场"。

这便引出了一个有待回答关键的问题:华为到底为谁而工作?尽管华为以私有企业身份为豪,但1987年创立该公司的任正非曾经是解放军的工程兵,而且军队也是华为创业初期的重要客户。

上月底,英国5G监管机构发布的重要报告引发人们对华为可能成为高科技特洛伊木马的担忧。报告的结论是,“潜在的缺陷(underlying defects)”致使该公司软件和网络安全系统可能遭到黑客攻击,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但即便如此,这份报告主要归咎于工程设计上的疏忽,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这些漏洞是在中国当局的指示下植入的;报告也没有建议英国完全禁掉华为。

实际上,经常疏远长期盟友的特朗普政府,已经在孤立华为的全球行动中步履蹒跚。尽管澳大利亚和日本等盟国已经在华盛顿方面的领导下对华为技术下了禁令,但许多其他国家仍在考虑之中。英国与德国一样,仍在权衡购买华为设备的地缘政治影响。泰国和韩国等其它国家已经先走一步,允许华为启动5G项目。作为一个美国指望用来制衡中国的大国,印度此次拒绝了美国将华为挡在电信网络之外的要求。

仿佛在一夜之间华为便占据了技术高地,西方的担忧背后有个直白的问题:这个30年前名不见经传,靠进口基础电信设备起家的中国私有企业,怎么就成了全世界关键技术的主宰呢?

华为的成功及其近年来的技术实力,不能用某个单一因素来解释。成本优势当然也是因素之一。国家支持,免受外来竞争冲击,以及庞大的本土市场,都有利于华为的巨额收入一再翻番。另外,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是退伍老兵,而华为的首批客户就是军队,这恐怕不仅是巧合。

然而,华为的光速崛是许多不同政策和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西方竞争对手的若干失误也算是献上了助攻。

有一点很明确:历年来华为所得到的国家支持,是西方竞争对手所享受不到的,尽管这种支持的确切性质很难量化。

由于华为是员工持股制的私有企业,它没有义务像上市公司那样公布详细的财务报告。但欧盟调查人员找到的证据显示,华为可能获得过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300亿美元信用额度,以及其它一些时机恰到好处的融资。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的“维护民主联盟(Alliance for Securing Democracy)”中国分析师马修·施拉德尔说:"国家支持的融资对华为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帮助华为控制了国内市场,进而使其有能力通过向海外市场提供大幅折扣来实现扩张。

华为否认接受了国家的直接援助。不过任正非一向坦言,中国产业政策在华为的成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曾经表示,如果不是中国政府保护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免受来自海外竞争的激烈冲击,"华为恐怕就不存在了。"

因此,华为的崛起或许可以被视为两种资本主义形式之间斗争的最新考验: 一种是开放的私有化的西方市场经济,另一种是政府支持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不过这次意识形态分野并不那么清晰,因为华为并不是正式意义上的国有企业。

无论中国政府扮演什么角色,任正非的个人愿景和抱负显然对华为起到了塑造作用。2000年,《远东经济评论》在对华为公司的侧写中记载道:任正非39岁离开军队,在国企南油集团下面的一家电子公司工作了四年,后从一家国有银行拿到了850万美元贷款,和14名同事一起创办了华为。

他最初经营的是电信交换机代理业务,交换机是一种基本的网络技术。1990年,华为开始自产交换机,但他没有跟从行业的标准做法——与外国公司合作,而是下大力气对内投资进行自主研发。分析师纳撒尼尔•阿伦斯在研究华为业务记录后发现,上世纪90年代初,华为拥有500名研发人员和200名生产人员,这种严重“一边倒”的产研比例极不寻常。

到1993年,华为推出了新的交换机,并选择军队作为客户,为其架设电信网络。根据《远东经济评论》的报道,这份合同在华为超越竞争对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助力作用。一年后,任正非设法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政府保护。他在获得江泽民总书记接见时向其陈述,程控交换机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说它与国防一样重要,丝毫也不过分。这番见解得到了江的认同。

到了1996年,在任正非的推动下,中国政府改变产业政策使其偏向民族电信企业,将外国竞争对手挡在门外。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华为火力全开,在全国范围内浩浩荡荡地扩张,与地方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政府部门签约,以超低的破盘价出售技术消灭竞争对手,有时甚至向政府机构提供免费服务。到1998年,华为的市场份额已经赶上了其主要竞争对手上海贝尔。

华为在国内崛起的同时,也通过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多折扣在国际市场上攻城略地。与西方竞争对手相比,华为拥有一大批愿意接受较低工资待遇的工程人才,节省的人力成本化作了面向客户高达20%的折扣。市场研究公司Dell'Oro Group提供的数据显示,华为如今控制着全球29%的电信设备市场,这个数字在亚太地区高达43%,在拉丁美洲达到34%。

尽管华为也有技术剽窃案的黑历史,如本世纪初窃取思科路由器软件代码一案,但专家们依然认为,正是因为任正非从创业伊始便高度重视研发,如今华为才会成长为研发巨头。

信号研究集团(Signals Research Group)创始人、行业分析师迈克·特兰德表示:"我认为,华为现在拥有很多技术专长的原因是他们汇聚了很多聪明人。你可以批评华为,但不可以全盘否定。"

如今,任正非认为作为私有企业,华为可以自由地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这个数字约为每年150亿到200亿美元。在华为,约有8万人致力于研发工作,这差不多是公司的半数员工;仅在深圳的华为企业园区,就有数以万计的研发人员。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前首席技术专家亨宁•舒茨莱宁说,华为专注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这样的能力与思科和谷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舒茨莱宁表示,华为的研究机构"很好地融入开发过程",使华为能够迅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销售额。

华为实行高度的垂直整合。与其主要竞争对手爱立信和诺基亚不同,华为几乎设计了5G技术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互联网经济的核心技术:智能手机。华为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制造商,仅次于韩国的三星。专家们认为,通过设计芯片组和生产配套的手机,华为可以更快地将5G产品推向市场。

在建设3G和4G网络时,华为还是一名追赶者,它向老牌竞争对手寻求获得许多技术授权。惠誉解决方案公司的提利安表示,华为当年的做法让今天同样逐鹿5G技术的爱立信和诺基亚多多少少出现了自满情绪。爱立信和诺基亚都在当时看来的尖端技术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所以只想着最大限度的挤出利润,而不是朝下一个阶段奋勇前进,这使得它们在开发上逐渐掉队。此外,他们当时也觉得没有必要担心一个毫无威胁的中国公司。

现在,情况发生了翻转。追踪知识产权业态的德国公司IPlytics的数据显示,华为现在拥有的5G相关专利比其他任何公司都多。这意味着未来其他公司要使用5G核心技术将不得不向华为支付费用。

赞一下
(21)
87.5%
赞一下
(3)
12.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