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新博弈:扩大开放迎逆流

时间:2019-03-28 07:5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沈建光:达成协定仅是中美贸易争端第一步,后续承诺仍十分重要;越是警示性的提醒越需要珍视,以免误判局势。

每年两会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以下简称“高层论坛”),都会围绕当下全球和中国经济的重要话题展开讨论。今年高层论坛以“坚持扩大开放、促进合作共赢”为主题,恰与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吻合。会上的诸多讨论,对于思考中美关系的演变与未来、以及如何顺应全球与中国经济与政治环境的深刻变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变化中的中美关系

笔者连续多年参加高层论坛,虽然中美贸易问题去年才被激化,升级为中美贸易战,但对于中美关系的变化其实近年来的高层论坛上已屡有提及。早在2015年笔者参加高层论坛时,论坛的诸多发言便已提到中美角力的现实,这其实为后来贸易战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例如,在2015年前美国财长鲁宾的发言中,便提到了一个不正常的新现象,即中美双方在讨论双边关系之际,常常从批评对方开始:美方抱怨人民币汇率受到干预,政府对于企业在能源、土地等方面实施不公平的补贴,以及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而中方则不满于美方的管制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对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准入实施限制等问题。同时,不仅仅政界人士公开发表对于中美关系担心的发言,论坛的间隙,笔者也不乏听到美国企业对中方的抱怨之词。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更是早在2015年论坛演讲中便将中美摩擦背后的实质说成是“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传统冲突”。笔者亦于2015年在FT中文网发表专栏文章《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外交“非常态”》,提到中美关系事实上已经进入了“非常态”,中国崛起将对现有国际秩序和美国的霸权地位形成冲击,意味着未来中美双方在经济、政治、外交领域的摩擦将不断加剧,中美关系或许已经迈入相互试探、调整和重塑的“非常态”阶段。

对比今年论坛,虽然当下中美贸易谈判仍在持续,中美双方围绕国企补贴、落实开放机制等问题仍然有分歧,但今年的论坛上,外方代表在发言中却对这部分鲜有涉及,大多数发言显得恭敬又不失礼仪。美方商界金融界领军人物达里欧、库克等都对中美经贸前景表示乐观,也有美国代表提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分符合中方论调,相对来看,有警示性建设性的意见却十分有限。

但其实,越是警示性的提醒往往越需要珍视,只有及时的看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提前做好应对,以免误判局势,加大内外部经济运行的压力。在笔者看来,虽然当下中美贸易谈判达成协定是大概率事件,中美双方谈判也已经在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壁垒、服务业、农业以及汇率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然而,在竞争中性、国企定位等问题上,中美仍有分歧需要解决。必须看到的是,达成协定仅仅是解决中美贸易争端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后续贸易承诺执行机制仍然十分重要,可以预见协定落地执行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更多波折。

赞一下
(19)
76%
赞一下
(6)
2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