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高校招生丑闻反观中国高校招生

时间:2019-03-15 06:5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王军:美国司法机构对高校招生丑闻的介入,恰恰表明纠错机制也在起作用。借此反观中国,则有更长的路要走。

近日,美国高校爆出了招生丑闻,一些社会名流用金钱为自己的孩子“买到”进入美国大学上学的机会,其中既有耶鲁这样的“常青藤”学校,也有斯坦福这样的世界一流高校。不用说,这样的消息,一经媒体披露,多么具有冲击力。

目前,美国司法部已对多达50名嫌疑人启动了法律程序,接下来便是相关人士受到法律制裁,而涉事高校已采取行动,解聘了相关当事人,配合检方调查。可以想见,随着法律程序的推进,会有更多的人,尤其学校方面接受贿赂的人,为这起丑闻负责。

毫无疑问,高校录取人才需要一个公平的程序,如果用钱能解决上学的问题,那么,将彻底摧毁招生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大学也就不再成为大学,倒与“黑市”有几分相像:只要付费即可得到想要的物品和服务,而“黑”意味着它见不得光,同时也不是什么人都可入“市”,需要相当的门槛,有时当事人还要订立攻守同盟的约定等。上述逻辑不仅适用于美国,在其他地方,包括中国,也应该是成立的。

由美国大学招生出现的问题,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中国高校招生的情形。虽然中国高校招生中的黑幕极少被媒体披露,也很少有高校因招生问题而受到法律追责,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高校招生中的问题比美国要少。事实是,中国大学招生问题似乎更多,不仅花样繁多,而且十分隐秘,鲜为公众所知。这是因为,中国官僚体制上的遮遮掩掩,“家丑不外扬”的思维定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逻辑,导致中国高校招生中的种种乱象很难得到充分曝光,进而无法得到有效治理。

就目前媒体披露的内容而论,美国高校招生丑闻的始作俑者是那些有钱的父母,他们通过行贿的方式为自己的孩子“买”了入学的机会。在中国,招生丑闻的主角往往是一些有权势的人,他们或许无需付费,高校即可把他们想要的学位呈上。设想这样一种典型情形:官员们因为仕途升迁的需要,急需一顶博士帽子,而高校因为“摊大饼”的需要,想要一块地皮,两两一拍即合,不用说博士学位,就是“教授”和“博导”的帽子,只要官员暗示,高校都乐意奉上。

据中国媒体报道,云南省前副省长沈培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仅五个月就当上了该校的教授,这种权力和学术的肮脏勾兑,要不是这位官员的“落马”,公众是不会知晓的。令人不解的是,事发后,当事学校忙着删除相关记录,至今没有给社会公众一个说法,更无人为此事担责,好像一切都未曾发生一样。从这起事件中,我们可以大致感知中国高校招生和职称评定中的现实景象。

人们同样不会忘记,就在几年前,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受贿2330余万“落马”的事情。据媒体报道,蔡利用学校自主招生的政策,对入学加分明码标价,比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只要花50万到80万元,就可通过艺术特长生等方式,最多降200分录入人大。在其任职期间,总计“帮助”过44名学生,平均每个被“帮助”的学生贿赂蔡的金额都在50万元以上。

虽说不是任何人都能得到蔡的“帮助”,但问题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败露的时刻总会来到。

上述皆是因个人“出事”,暴露出的中国高校问题。其实,中国高校招生还存在体制上的顽症,它们因为长期得不到解决,人们好像只能听之任之了。

赞一下
(51)
87.9%
赞一下
(7)
12.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