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晓:2019年中国资本市场有何不同?(2)

时间:2019-02-25 06: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再次,风险防控取得新进展,宏观风险可控性大为增强。“防风险”是2018年和2019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风险点主要是楼市泡沫、金融市场(股票质押、商誉等)风险、信用市场违约风险等。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体系中,虽然不同阶段工作重点有差异,但“去杠杆”的中心地位一直未有变。对宏观杠杆率过高的重视,使得各具体经济监管部门和运行主体,对风险的重视程度都得以提高,而风险的特点是,凡是你注意到的,往往就不会真正发生。

具体而言,楼市长效调控体质,对楼市泡沫起到了“挤而不破”的事实效果,金融市场运行风险,在行业监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等多方努力下,市场不仅抗住了冲击,而且在基本面上取得了有效进展,在市场平稳中各类风险敞口得到不同程度压缩;对于信用违约增多现象,市场也已逐渐认识到,随着中国大部分产业都进入成熟期,行业市场结构变化必然带来经营分化,正是这一产业周期变化带来了散点式违约的增多,即中国信用违约并非周期性的系统违约,因而传染性少,对信用市场的冲击有限。

最后,IPO“堰塞湖”基本消除,减持、回购新规建成体系,扩容冲击缓解。对比金融危机后中外资本市场走势,尤其让中国投资者感到困惑:2009-2018年间,美国道指由9000点涨到25000点,纳指由1550点涨到6600点,标普500由900点涨到2600点,如若不是2018年末的调整,涨幅还要惊人。

对比中美经济状况,中国经济增速虽然下了一个台阶,但并未失速,下行有序,增速下降属于经济上台阶后转型期间的正常表现,并且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期间企业经营压力上升,也属转型升级期间的正常现象——市场经济就是通过竞争来促进产业升级进步的,没有压力上行哪来企业进步动力?所谓强劲、稳健的美国经济只是恢复正常而已,从衡量金融体系机能的货币乘数变化,其金融体系机能至今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正常值的一半,表明金融危机对美金融体系的损害至今未完全复原。

也正因为其经济内在动力不足,美国企业在货币宽松环境下采取了普遍的回购和私有化行为,使得美国资本市场上“去股权化”趋势显著升高。

有研究表明,货币宽松和市场利率下降使得美国股票以每年约1.5%的步伐收缩;2009-2017年间,标普指数回购金额达4.5万亿,占同期市场规模的约1/3,2017年末标普指数市场总规模即使在上涨后也仅为16万亿上下。因此,美国股市的上涨,靠的是“缩股”,而不是领先全球的经济。

中国为解决IPO“堰塞湖”问题,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2015-2018年间IPO家数分别为223、227、438和105家,加上增发等其它股票新增渠道,使得中国股市扩容问题在流动性趋紧的环境下,对市场影响增大。显然,从趋势上看,随着IPO“堰塞湖”水位下降,以及监管部门对增发等行为的规范,中国2018年后扩容已大为放缓,这一进程在2019年后也将延续。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赞一下
(2)
33.3%
赞一下
(4)
66.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