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特朗普既要显示自己讲信誉,又要避免谈判破裂影响总统选情,美中贸易谈判延期的可能性很大。
距特朗普定下的3月1日中美经贸谈判时间大限不足一月,美方团队已于2月11日即中国农历新年初七来到北京,先进行副部级的磋商,尔后在14和15两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财政部长姆努钦同中国副总理刘鹤举行新一轮高级别会谈。此次谈判是中美贸易谈判最重要的一次,两国能否达成协议,成败在此一举。
回顾整个谈判过程,去年12月1日两国首脑在阿根廷的会见是转折点。在此之前,美中通过互征关税让对方知晓自己的意志。客观地说,中美的经贸和科技实力是不对等的,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先天使得自己在这轮关税大战中处于不利地位,再加上中兴和华为事件,更导致在贸易战和谈判中的劣势。
正是拿捏到这点,特朗普才会在前期对500亿中国商品征收10%关税的基础上,狮子大张口地提出对2000亿中国商品征收10%的关税,并在今年1月1日后提到25%,还威胁对余下的2500亿商品征税。
然而,特朗普和他背后的核心团队可能轻视了中国经济的韧性、美中经济的互补程度及他的竞争对手。尽管中国经济相对美国经济有上述劣势,但毕竟体量非常庞大,且内部结构齐全,抗打击力量还是很强的。另外,中国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消费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中美出口结构的差异等,也导致美国的企业和市场无法短期内和中国脱钩。
所以我们看到,去年全年中国对美出口和顺差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再创新高,这里虽然有第四季度出口商为避今年的高额关税而出口的因素,但把创新高完全归于这点则是夸大。
“春江水冷鸭先知”,特朗普轻视,美国市场却感受到两国贸易战对美国经济可能造成的损害。美股第四季度的大幅动荡,包括通用、福特等厂商的大幅裁员,很难说与美中贸易战无关,更不用讲美国豆农大量积压的农产品。这些情况对特朗普构成了真实压力。
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虽然特朗普在自己的推文中对此轻描淡写,但他的内心一定感受到这种压力,否则,在中国发出求和信号后,以其狠斗个性,本该乘胜追击,而不是在第二轮征收关税后不久坐下来和中国谈判。
当然,特朗普同意和谈判,也可能是再次误判后者,以为是求饶信号,因而想通过谈判兵不血刃地达到同中国打贸易战同样的结果,即迫使中国全面开放市场,实行完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在中国市场完全取得和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平等待遇,最后实现击垮中国经济的目的。这就是美国要中国实行的结构性改革。为此,特朗普只给中国90天的谈判期。
从整个贸易战和谈判来看,特朗普表现出三个明显特点,一是“零和博弈”的极限施压,在他的谈判策略中,只有你输我赢,没有双赢概念,为达此目的,他不惜动辄给对手施以最大压力。无论对2500亿商品加征关税,还是规定90天的谈判期限,都是极限施压的表现。二是当谈判出现僵局时,注重元首外交。由于元首的地位和作用,元首外交确实能够达到一般外交谈判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但这更多体现在一些次要的非核心的利益问题上,在涉及国家核心的利益问题上,元首外交同样可能面临失败。
特朗普的元首外交,则企图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实现突破,达到目的。三是看重谈判结果,而非谈判过程。谈判结果当然重要,然而,如果过分关注结果,而对如何取得结果不关心,这就使得不满意的谈判结果容易被推翻,给一线谈判人员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一些结果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是通过艰苦谈判得来的,是在现有约束条件下能够达到的较好甚至最好结果,轻易否决这个结果,很容易造成谈判破局,事情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