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增长高峰期已过,相比住宅,商业地产市场化程度更高,这意味着一二线城市优质商业地产具备较高投资价值,中长期也不存在绝对供应过剩问题。
2018年12月中下旬,伴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因城施策,分类指导”指引下,中国多地政府开始竞相放松当地楼市政策。尽管目前中国楼市尚未出现完全松绑的局面,但是从市场反应看,有不少投资者和分析人士对楼市政策放松预期十分强烈,其逻辑是:只要经济一差,政府必然重拾房地产。
对此,FT中文网近期专访了世邦魏理仕中国区总裁李凌,就中国楼市投资前景、商业地产面临哪些挑战、长租公寓在中国发展前景,以及如何投资商业地产项目等问题,他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以下是FT中文网专访李凌整理稿。
FT中文网:过去三年,中国居民住宅价格暴涨,但商业地产项目涨幅相对滞后,这是否说明目前商业项目更具有投资价值?
李凌:我认为将商业地产价格和住宅地产直接比较并不太合适,因为两者面对的客户需求不一样,投资者类型也不一样,而且在中国土地性质不同造成土地年限不一样,所以附带的收益和价值也不一样。
如果从房地产投资角度出发,现在商业地产的投资机会更好一些。因为中国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已过,未来住宅销售的增量需求会逐步减少,且住宅市场也面临较为严格的宏观调控。中国尤其在一线城市和一些经济发展各方面比较成熟的二线城市,它们中的一些优质商业地产项目是具备投资价值的,从中长期来看也不存在绝对的供应过剩的问题,不过短期部分城市的空置率是一个问题,且由于土地供给由政府掌控,也同样有供需错配的现象存在。至于如何甄别一个商业地产项目的优劣,我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房地产行业中也分很多不同的业态或者产品类别。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住宅,对于住宅,首先其所处地段是最为重要的,其次包括房型设计以及内饰装潢等,判断一个住宅的优劣,上述因素都需要综合考虑。而商业地产项目,其中办公写字楼的评判标准和住宅差异不大,同样看地段、房型、面积以及内饰等等,但对于商场而言,其标准会有很大的不同。
举个例子,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在香港,你可能会发现一条所谓很旺的商业街,其中门对门的两个商业项目在客流量、人气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化。
原因在于商业项目优劣其实是对一个运营团队综合实力的体现,包括团队对项目的定位、服务理念以及经营的核心竞争力等等。
另外,近几年中国商业地产投资发展很快,2018年全年国内大宗商业地产投资金额2500亿人民币,而三年前整个市场交易规模才第一次超过1000亿。和发达市场相比,我们差距仍然巨大,美国的大宗商业地产投资规模超过4000亿美元,也就是超过2.5万亿人民币,是我们的10倍。
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第一大贸易体,最多的互联网用户,每年仍然在以6%左右的速度增长,我们的第三产业比重也越来越高,人均收入持续增长,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这意味着办公、购物中心、仓储物流、数据中心、养老地产等各种商业地产需求将不断地增长,商业地产投资的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李凌:首先中国商业地产市场过去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该市场已经完全从一个增量市场转变为一个存量市场。以北京为例,2018年北京优质零售物业仅录得29.8万平方米的新增商业面积,为近十年最低,并且大部分来自于房山、大兴等郊区。主城区供地受政策限制,商业用地供地区域继续外扩。未来主城区商业新亮点将集中于存量商业的改造和更新。
正是因为商业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时代,商业的运营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市场上百货项目调整、主题街区改造活动不断出现。在北京,你会发现很多写字楼中,不少租户流动性非常大,这其中有可能是政策对产业引导造成的结果,但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换句话说,身处不同的经济阶段,写字楼里面的主力租户是不一样的。
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租户对于办公楼的地段、品质以及租金预算成本等需求和偏好都是动态的,某个时期你会发现原来的租户消失了,他们要么可能关门了,要么搬去了某一个更适合他们发展或者更好的区域,因为公司需要更好的形象去招揽人才,另外,也有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公司,他们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自然会选择一些新兴的商务区,这些区域可能有便利的交通和很好的商业配套。
在这种趋势下,商业市场呈现出重品质、重个性的特征也就不足为怪。实际上,市场上出现上述变化其实是“市场的手”在发挥作用,这些变化其实是一些很正常的市场行为而已。换句话说,商业地产的租金也好、售价也好,基本是由市场因素决定的,它的周期性会强一些。也就是说当价格增长过快时,它自己会有调节和出清的过程,反之亦然。租户和投资者会用真金白银投票的。
此外,我刚才提到存量市场,可以说存量地产与城市更新是密不可分的。在一线城市的很多区域没有新增土地,那就只能对旧有物业进行升级改造,在政府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旧有物业重新定位、调整它的使用用途。例如现在大家看到很多创业园区和共享空间涌现,这些新的商业业态都是通过一些旧有物业改造形成的,甚至其中不少园区重新焕发了活力,比如物流地产。
FT中文网:近两年中国长租公寓发展迅速,但这块业务在很多房企中并非主要盈利点,或者说并不指着这块业务赚钱,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状的,或者您认为这些公司做出上述决策的背后有怎样的考量?
李凌:首先我想指出的是,现在很多人觉得长租公寓好像也是住宅业务,这一点不完全对。长租公寓的业态和功能的确是住宅,但它是不同于我们过去30年的传统住宅,或者说住宅销售业务。长租公寓是一个持有经营型的投资,不是我们过去行业看到的住宅销售高周转模式,所以现在就要求长租公寓出业绩、变成发展商的主营盈利点本身是不合适的。
任何一家企业做的是生意,首先设立一个小的基本的目标,以达到能够生存的目的,第二步立足发展,第三步才是更加优质、长远稳健的发展。几年前,中国还没有出现长租公寓,为什么近几年才出现?
究其原因还是市场发生了变化——中国房地产市场从增量变为存量市场(尤其是北上广深以及一线城市),行业逻辑的转变会直接影响到所有行业参与者,尤其是开发商或者投资商,他们的经营手段、经营目的、经营方向都会去改变。目前国内排名领先的房地产开发商基本上都已经进入长租公寓市场,我认为这是一种长期策略,是开发商转型和业务多元化战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