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本轮刺激政策与2008年有何不同?(2)

时间:2019-01-23 16:4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效果显现尚待时日,二三季度经济有望企稳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总体思路上,本轮刺激政策着重强调减税降费和开放的作用,同时实施逆周期调控,在货币和财政传统政策工具的运用上注重区间、定向调控。基本符合高层强调的“不搞大水漫灌”,但效果目前尚未体现。

从历史上来看,以货币政策放松、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驱动为主的“稳增长”措施,通常,从发力实施到效果显现至少需要2-3个季度。以之前三轮“稳增长”措施为例:

2008-2009:这一阶段政策力度空前,2008年四季度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国务院发布“四万亿”投资计划及房地产刺激政策多措并举,并在2009年逐步加码;刺激措施迅速见效,GDP增速于2009年一季度见底、二季度强势反弹,基建投资增速2008年为22.7%,2009年进一步升至42.2%。

2012-2013:2011年房地产调控趋紧,基建投资增速下滑明显;当年年底至到2012年7月共降准三次、降息两次,2012年5月发改委开始加速基建项目审批,基建投资发力持续至2013年;至2012年9月,GDP增速触底,年底基建投资增速较2011年翻倍,升至13.70%,2013年进一步升至21.2%。

2015-2016:2015年年初房地产政策已开始放松、PPP模式大规模启动,配合一直持续至2016年初的降准降息,基建投资在这一时期保持高位,经济下行压力在2016年得到缓解。

本轮稳增长政策开始于2018年四季度,目前各项政策仍在不断加码,考虑到上述政策时滞,笔者预期,若各项政策能够落实到位,中国经济有望在2019年二三季度企稳。

政策仍要协调配合,坚定向改革要动力

除政策时滞以外,观察过去几轮稳增长措施,笔者认为其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并未能阻止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作用或在于避免“硬着陆”,且从政策效果持续周期的角度来考量,每轮措施之间的时间间隔似有缩小短之势,尤其是上一轮到本轮之间,仅仅间隔1年时间(2017年),说明宏观政策的短期有效性或许也在降低。

具体到当前的稳增长操作,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已持续了一段时间,目前传导机制仍不通畅,1月全面降准后一度水漫银行间,而12月金融数据则提示“松货币”效果有限,实体难解渴,“流动性陷阱”风险仍在;大规模减税能否弥补传统手段如大兴基建、放松房地产等对经济的提振作用,效果也有待检验;支持民营经济的一系列举措也有其两面性,当前措施大有鼓励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沉之势,可能会造成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此外,中美经贸问题亦有其长期复杂性,平衡内外部压力、合理把控对外开放的节奏也是一项艰巨任务。

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宏观政策间的协调配合相当关键。例如,以“宽财政”配合“宽信用”,通过减税、全面降低社保费率等手段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利润,进而提振企业端的投融资需求,改善其经营能力和风险水平;对外开放方面,短期内尽力促成贸易谈判达成协议,为稳增长赢得喘息时间。中长期来看,仍要坚持以我为主,发展壮大国内市场,以内需提振带动对外开放。

另一方面,做好短期需求管理和长期深化改革的统筹,通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降低对于短期宏观政策的依赖,释放市场经济内生动力,也相当关键。尤其是李克强总理近日强调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依靠市场活力顶住下行压力,进一步明确了当前依靠宏观政策稳增长、依靠改革带来新动力的思路。

未来围绕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企混改、财税体制改革、公平市场构建、资本市场长期制度、房地产长效机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如何推进、效果如何,将直接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

赞一下
(3)
33.3%
赞一下
(6)
66.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