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平:中美贸易战背后的冷战逻辑(2)

时间:2018-12-27 09:0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另一方面,在自由主义旗帜下反共,对西方来说却是驾轻就熟,于是火力都集中到中国政治上来了,将贸易、知识产权等问题都归咎于中国的体制。当前贸易战的实质,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想把中国赶出自由资本主义体系,因此要价非常高。可以预测,即使中国作出巨大让步,中美之间勉强达成了协议,后续的摩擦和冲突还会接踵而来,并且会更多地发生在其他领域。贸易战是形式,背后推动的却是冷战的逻辑。

其次,冷战结束刚刚20几年,东方阵营已经被彻底摧毁——华沙公约组织已荡然无存,一半以上的缔约国已加入西方阵营。而西方阵营的冷战架构,包括欧洲的北约和美国在亚洲的防务条约,基本上被保留了下来。西方的冷战斗士仍健在,他们大获全胜,自然乐此不疲。换言之,对西方来说,冷战状态恢复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价值观的冲突。美国人生长的环境使他们认为民主、自由(主要包括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财产、人权、法治等西方价值观,反映了人的本性,是普世价值和人类共同的追求。这些基本价值已经成了他们心理结构的一部分,他们对维护这些价值是真诚的。大多数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也可以说中国的制度超越了他们的认知模式。但他们习惯性地用这些基本价值来理解和评判中国和其他国家。

正因为这些价值深入人心,是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基石,政客才会利用“普世价值”来做政治斗争的武器。例如他们认为,“人权外交”对外可以赢得敌对国家的民心、让美国占据道德的高地;对内则可以获得选民的支持。商业化的西方媒体也迎合大众的认知结构,对中国的报道往往采取双重标准。

所以中国人认为,西方国家虚伪,它们推销“普世价值”是居心不良,企图搞颜色革命,颠覆中共政权和搞乱中国。在官媒长期宣传下,很多中国人都接受了这种观点;民主、人权等几乎成了贬义词。

但是这种宣传在揭穿西方政客虚伪的同时,也忽视了西方民众。尽管人权外交和普世价值攻势在中国早已不灵,但西方政客仍乐此不疲,这说明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国内政治的需要,因为这些价值观在民众中仍然具有道德权威。中国反“普世价值”针对的是西方政客,却得罪了西方老百姓(尤其是言论和信仰自由),给他们造成了恶劣的形象。

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哈得逊研究所的讲演,就是在迎合美国选民对中共的已有印象——从冷战中延续下来的印象。这也是新冷战的民意基础。

在美国,从政客到百姓都担心,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力最终会被用来威胁他们的核心价值、破坏他们的生活方式、推翻他们所建立的秩序。这种担心在没有对外扩张传统的中国来说,有点不可思议。但在有殖民和传教历史、曾以“白人的负担”为己任的西方国家看来,就再正常不过了。当人家不认同你的价值观,不愿意生活在你主导的秩序下时,就会本能地抵制你,这就是冷战的逻辑被卷入贸易战和其他矛盾冲突的原因。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高级研究员

当前贸易战的实质,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想把中国赶出自由资本主义体系,因此要价非常高。

赞一下
(71)
81.6%
赞一下
(16)
18.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