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勇:“后默克尔时代”拉开帷幕(2)

时间:2018-12-17 07:3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四、成功的演说有时能定乾坤

演讲的成败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命运,这是汉堡党代会带来的另一个经验或教训。

会前,人们对梅兹的最后演说期待很高,如,毕露的锋芒,摄人的语言,四射的激情和沸腾的效应。结果无一兑现,令人失望。

或许是为了维护民主竞争原则和公平祥和的形象,或许也是为了笼络党内人心,梅兹表现得出人意料地克制、适度、理性和温和,缺乏“势在必夺”“舍我其谁”的气势,刻意回避与对手发生观点争论和碰撞,结果却是“扬短避长”。

AKK虽然措辞平常,却成功打动了代表们的心。除了听众更愿意求稳的心态之外,或许也与AKK不揭过去的伤疤,而梅兹却不忘在过去的伤口上撒盐有关,最后以35票之差败北。

按理说,凭梅兹的演说功底,争取到这一篑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另一位竞争者施帕恩的结果也能佐证演说成功是什么功效:他从开始就被各方看衰,劝他提前作罢的大有人在,但他没有放弃,演说很成功,最后竟然获得157票。或许,命运对梅兹还有其他安排吧。

新官上任三把火

柯兰普-卡伦鲍尔虽然当选,但她所承接下来的期望和负担并不轻。

首先,她既要甩掉“小默”这顶帽子,表明和突出自己的独立人格,又要继承默克尔的政治遗产,支持她做完总理任期。

至于她是“假以时日”地去完成这个目标,还是“急功近利”地去扭转印象,取决于这个标签给她带来的压力程度如何,也就是说她的心理承受力有多大。

如果是前者,恰恰说明她无愧于“小默”的称号;如果是后者,则说明她的自我意识过强。

“小默”这个标签其实并非都是贬义,毕竟默克尔身上也有非常可贵的地方,譬如,隐忍就体现了她的强大。

AKK应该知道,在这方面做“小默”只能增加人们对她的好感。而过分看重独立人格,处处要划清界限,结果或许会适得其反。

其次,AKK必须弥合因竞争党主席而留下的裂痕,笼络失望的梅兹粉丝们。

要达到这个目的,她有以下三个选项:

一、劝说其他两位候选人加入自己的团队。这点她显然未完全如愿以偿:梅兹虽呼吁他的粉丝“全力支持”新主席的工作,但他本人并未同意出来做事,显然还在继续观望;施帕恩只答应会配合,但重点还是放在继续履行内阁部长的职责上。

二、选用保守阵营中的人出任党总书记一职,以平衡党内派别之争。AKK当选后的第一个人事决定就是推荐施帕恩的亲信、与梅兹两人同属保守阵营的基民盟青年团主席奇米亚克(Paul Ziemiak)担任此职。但他最后仅以62,8%的选票当选,说明党内的情绪尚未平息:默派对其的认同还不够,保守派则诟病其“转舵”过快。

三、在纲领中吸收党内保守派的主张。这点她已开始着手,表示将首先在“公共安全”和“移民问题”上修正以往的做法。同时,为了避免自己成为默克尔的“党务助手”,她提出了所谓的“三步” 决策程序(党内作出决议,议会党团努力配合,总理设法落实),以此强化自己的权力。

最后,她要证明自己不仅演说漂亮,还能赢得实战。她能否坐稳党主席的宝座,要看其是否能在明年的几次选举中带领全党扭转下滑的趋势,打翻身仗,特别在极左和极右比较强盛的原东德地区。

默克尔在这次党内的权力交接中,表现得相当“公平”和“中立”:虽然大家都知道AKK是她心目中的理想继任者,但她选前不为任何人站队,不介入三人的竞选。

可是,如果我们把她这次部分放权置于她的整个权力思路中去看,或许会发现,她的这一举措本身就是“保权”(或“恋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她及时提出不再竞选连任,实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承担两次州选失败的责任,同时迅速让自己脱身,摆脱党内的交叉火力;二、趁自己威信尚未彻底扫地便“下船”,给自己的理想继任者AKK上位多留了“政治红利”。

猛一看,她的这一打算并无“私心”,但实际上还是为了确保自己能做完这届总理任期。当然,即便如此,她依然可以说这是为了德国的国家利益。

正如她告别即将离任的奥巴马时透露的“心声”一样:“我之所以第四次竞选总理一职,是因为天下太乱:右翼民粹势力上升,英国也要脱欧……”听了她的陈述,奥巴马私下对助手感叹道:她真是太孤独了。

可是,众所周知,权力越集中,在权力中的时间越长,人必定会越孤独。那么,为何还有那么多人舍不得权力呢?显然,“甘愿孤独”不是真正的理由。 或许,权力还有治疗“孤独”的功效吧。

作者是德国时评专栏作家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3)
10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