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台为鉴 港人追求民主岂能仅凭热血

时间:2018-11-13 09: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观点

选举本为了让人民参政议政,以便更好建设社会治理体系,解决社会问题,谋求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然而,在一些实行现代民主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中,选举却沦为政客巧言令色取得议政席位及其衍生利益的手段。在香港,九龙西补选竞选工程如火如荼,港人相对熟悉的两个民主社会——美国及台湾,也分別刚刚完成中期选举及将迎来地方公职人员换届选举。三地的三场选举规模有异,性质有別,但相同的是,其间互相攻讦谩骂、抹黑诬蔑没有歇止。

港人追求民主选举多年,更积极憧憬循《基本法》规定,实现行政长官及立法会双普选,但像美、台般充满“后真相”政治的选举,相信不会是港人追求的民主形式。

毋庸怀疑,选举是香港追求民主政治的必然路径。手执选票,可以为身居要位者“评定成绩”、赏善罚恶、裁决去留。加上回归多年来,社会见证现行体制弊病丛生,官僚施政低效,议员论政无方,“普及而平等的选举”虽仍只属口号,但也成为大家逃避不堪政局的“避风港”和精神食粮。

然而,争取普及选举就能解决香港问题吗?事实果真就如此简单?在立法会九龙西补选中,泛民及建制候选人的表现均强差人意,难见具备质素的论争,反而充斥粗暴的意识形态对立、感情勒索,引人深思参政议政所为何事。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我们不妨参照港人熟悉的美、台经验,反思香港如何汲取教训,推进民主。2016年美国大选,拥二百多年选举经验的民主大国,竟选出几乎颠覆所有美国传统价值的特朗普,其无常乏章的执政“风格”,近两年来不断挑战英美社会珍而重之的“普世价值”,引致民粹仇外之风盛行,“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更沦为右翼政客的讪笑对象。

更讽刺的是,对传统价值的肆意破坏,并没有为国内民众真正纾困,白宫主人反而借包括贸易战在内的形形色色、肆意挑起的外乱,麻醉因结构矛盾、社会不公而衍生的内痛。

美国人并非不知其弊,也确实在中期选举中惩罚了特朗普,令共和党失去众议院控制权。然而,特朗普主导的共和党依然保住了参议院,甚至增加了议席。其实,不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均欠缺根本勇气去承认数年一次的各式各样选举并没有提升人民的生活和社会质素,或者改变攻讦詈骂的选举文化。不言自明的事实是,无论怎样选下去,如果不做更彻底的改革,美国社会的结构矛盾只会不断加深,社会撕裂也只会继续恶化。

同是在2016年的大选中,蔡英文完成了台湾总统大位的第三次政党轮替,民进党同时取得立法院过半席次,完成首次国会政党轮替,达成“完全执政”。支持者为此感到自豪,深信社会选出了最好的总统,告別威权时代,将在女领袖带领下彻底推动社会改革,建设美好台湾,甚而照亮亚洲的民主前路。

然而,蔡英文上任以来,施政不如理想,“民主灯塔”并没有如想像般照亮世界。民进党无法拆解社会困局,反而继续挑动内外政治矛盾,掩饰执政败绩。例如本为修补撕裂的“转型正义”,竟变质为政治斗争工具,沦为加深社会对立、族群矛盾的一党私器;本来可以纠正长年资源错误分配的年金改革,却招致社会强烈的批评;一例一休劳工权益改革演变为政策朝令夕改的典型案例。

人们不禁要问,曾经打着“为民请命”旗帜的政党,为什么在上台之后却变成商界利益的维护者?

当台湾民众认识到所谓告別旧威权时代,其实只是另一个威权的开端,蔡英文及民进党在不到两年内,便由民心所向堕为百姓唾弃和抨击的对象,曾是过街老鼠的前任总统马英九反重新获民众接受。近来,有人高呼“九合一”选举应为更好生活而非为蓝绿而战,尽见台湾人厌倦两党恶斗之情。

非蓝非绿的台北市长柯文哲民望长期稳固,就是民心所向的明证;选举风格別树一帜的国民党籍高雄市长候选人韩国瑜也异军突起,甚至有可能颠覆“传统绿地”高雄为“崭新蓝天”。人们究竟是厌倦了台湾的选举文化,还是选举政治本质上就会如此演变,这是历史为我们留下的一项课题。

这些直白事例告诉我们,事实真的没有那么简单,选举并不可以解决复杂的社会议题。若港人只知道拥抱选举,认为如此这般社会就可以臻善,那美国与台湾足为前车之鉴。美、台均拥有部分港人眼中的“真普选”,但欠缺对更根本制度结构的讨论与改革,社会矛盾不但不会因选举而消除,甚或会因选举而恶化。

赞一下
(78)
77.2%
赞一下
(23)
22.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