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中美贸易战的结构因素

时间:2018-10-18 07:3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美贸易战越演越烈。(路透社)

历史常常有很多的巧合,2018年9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进行第三轮力度最大的惩罚性关税措施。10年前的2008年9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雷曼兄弟公司倒闭,2008年8月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这是标志着中国崛起的重要事件;而10年后的今天,“修昔底德陷阱”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话题之一。

有关中美贸易战的分析评论,可以说已汗牛充栋,由此衍生为关于美国是否全面遏制中国的战略争论,则酣战不已。当读者被各种观点论据所困扰之时,冷静地做一些历史性的比较回顾,有助于拨开云雾看到本质。

1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是出口制造业、房地产等,中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尽管获得了很大的经济增长,然而环境、社会等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中国政府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在经济上当时已经明确提出要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从重视量向质量并重的方向发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新的增长方式。据世界银行统计,1960年有100个左右国家被认定为中等收入国家,而之后50年仅有13个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10年前的美国则同样处于高速发展期,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胜利”,不仅让美国自我确认了帝国认同,还让世界各国坚信生活在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里。由于对美国力量的深信不疑,各国大量购买被认为是安全资产的美国国债和金融机构的产品,一时间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钱满为患”。

这进一步刺激了以“次贷”为代表的金融产品的泛滥,融资成本低则带来了消费的扩大,美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前出现了经济很景气的情况,这将美国冷战后日益依靠金融产业,以及超前消费、低储蓄的发展模式推向了顶峰。

金融危机耽搁中美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 

2008年初秋,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很快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这给予已经决心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中国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缓解突如其来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巨大冲击,中国在当年的11月初开始了4万亿元人民币、以大规模公共设施投资建设为支柱的刺激政策,很快中国经济出现V型的回弹。

其中铁路公路机场建设达1万5000亿元人民币,这客观上刺激了钢材、建材以及铁,煤等产能的急速扩张。

现在美国批评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产能过剩、贸易赤字,并上升到政治和战略层面上,批评中国开始放弃韬光养晦,并把“一带一路”等看成是中国在外交上开始与美国争夺国际主导权的象征。

但是从中国来看,2008年以来的十年时间里,中国不仅是为了自身经济,也是为了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某种程度上是牺牲了结构性改革来拯救全球经济的努力,很多的结果是当时不得已的紧急措施的客观结果。贸易赤字、产能过剩等都不是中国追求的结果,把追求霸权的帽子戴到中国的头上,中国自然感到很不平。

再看美国方面,2008年10月奥巴马政府决定投入7000亿美元资金救助金融机构,并且大量增发国债,据报道中国在当月就购买美国国债700亿美元。从中国来说,中国在金融危机深重的危机关头,帮助美国渡过了难关,现在美国反过来批评中国,中国就更加感到不公平和委屈。

中美贸易战发生后,中国国内一时间发生了所谓的中美经济脱钩论,事实上十年前的经济危机后,“脱钩”就曾经风靡一时,即所谓的中国经济自立的问题。然而我们从结果上来看,过去十年产业链条,生产链的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受到美国的影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挫折

美国在危机后进行的金融机构救助非常及时,结果世界对于美国金融机构的信赖很快恢复。中国高科技方面购买美国技术,成本上比自主研发更划算,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美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转变。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基本没有实质性推进,金融危机让中美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势头受到耽搁。

新一代领导层执政以来,很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啃硬骨头,这不仅需要顶层设计,还需要借助国际压力。而中美两国共同进行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2013年后全力试图推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原因。

赞一下
(17)
34%
赞一下
(33)
6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