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中国科学家的“平庸化”更为突出,因为中国的科研环境使中国科学家难以像欧美科学家那样研究大问题。本来科学研究已经走下了圣坛,做科研可能没有像自己创办企业那样需要让人殚精竭虑,把所有的气力都使出来,以及面临很大的风险。而中国的科研环境让科研工作者更多地考虑眼前利益,不是去攻克科学难关。为什么?因为中国科学家有更多的“评审”。
“评审”已经成为中国科研特色突出的文化。一方面是工作中的评审。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留在大学或研究机构,要评副教授、教授。这很正常,欧美国家,还有要求更高的“非升即走”(不能得到终身教职就得离开)。但是,中国的大学教师压力更大,评上了副教授也不意味工作的稳定,当上教授也还要面临不断地评审。一般每三年要有一个考核,对发表多少文章、承担多少科研课题和教学工作进行盘点。完不成任务,工作会遇到麻烦。
想一想,在这样被称为“数工分”式评审考核下,多少人会去选择三年甚至五年、十年也可能做不出来成果的重大问题去研究?
另一方面的评审是外部的。申请各种资金的支持需要评审,这当然很正常。在大多数国家几乎很少有科学家不用评审就能得到经费的支持。但是,中国的评审还有很多。得到经费支持,为保证你能按照规定完成任务,研究进行中要有开题、中期、结题的评审。或许为了保证研究按计划完成,这也需要。关键是研究完成后,要得到认可,你必须去参加政府或者学术组织的各种科技奖励的评审。
获得科技奖励是中国科学家研究工作得到认可的最重要途径!得到一项或者两项国家级的科技成果奖励后(学术圈的不成文标准),你才能有资格去评选被认为是“最高学术荣誉”的院士。
而要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你必须首先获得地方政府、少数中央部委或者一些学术组织(学会或者协会)特等或一等科技成果奖。为了准备不同层级的科技奖励评审,你要耗费的精力可能不比做出科研成果的少。除了科技成果得到认可必须要经过“评审”,还有很多“人才项目”需要评审。科技界熟知有“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这是被认为次院士一级的人才项目。
通过评审获得这些称号,你在学术界才有地位。在下一级,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还有“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优秀青年基金” 获得者等项目要去评审。
总之,中国的科研人员,要想发展必须“过五关斩六将”,写各种各样的申请书,通过各种各样的“评审”。有人说这是“帽子满天飞”(学术荣誉),得到“帽子”就会有很多资源和待遇,中国科学家很多在为得到“帽子”而积极申请。而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要去疏通关系、寻找支持,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本来学术成果或学术成就,在学术共同体内部日积月累自然会有其客观的评价,不对成绩突出的学者冠上什么“帽子”,人们心里自然“会有杆秤”。在市场上马云、马化腾这样成功的企业家,也不是评审出来的。
但是,当评审到处都是,当“帽子满天飞”,有多少科学家能够坐住板凳,尤其是“冷板凳”,不去为各种名利奔波,潜心搞学问,敢于“十年磨一剑”,去解决科学上的难题,要为探索人类的未知世界做贡献呢?心中没有多少理想和精神的光芒、忙于名利的科研人员,能做出伟大的科研成果吗?
在当代,科学家已经没有像乔布斯、比尔•盖茨等成功的企业家那样让人敬仰,也没有文体明星那样吸引人的眼球。好在,还有一百多年前设立的诺贝尔奖,让人在每年秋天还能关注一下科学研究,顺便关注几位成功的科学家。在21世纪,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成为创新型强国,科学研究对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国应该为人类的知识发展贡献独特力量。
那么,中国就要激发科学家群体的精神力量,通过多种制度安排让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让科学家不将获得科技奖励、人才称号作为奋斗的目标,而是“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全身心为提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为探索人类的未知世界,造福人类社会而奋斗。
如能这样,加上中国不断提高的经济基础来保障科技投入,中国科学家像日本同行那样获得诺贝尔奖就不会遥远。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