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不吝教育投入。教育需要资源挹注,主要是资金投入。数据显示,日本甲午海战战胜中国后,通过《马关条约》获得的中国赔款,其中2.8%(超过1000万日元)用于日本的义务教育,到1898年日本基本普及了国民教育。相比中国,日本在义务教育上领先中国一个世纪。用战争赔款(主要来自中国)发展本国教育,固然不那么光彩,但日本在教育上的远见卓识令人印象深刻。
更让中国人扼腕的是,当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大建颐和园,日本却用战争赔款投放教育,这中间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现在,日本在教育和科研经费上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在这点上美国也比不上日本。
三是对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已成为日本的文化。“先生”一词来自中国,但“先生”在日本受到的尊敬程度远超政治家和资本家。这从日本钞票上所印的人物即可一窥端倪,相比其他国家的钞票以政客“大头贴”为主,日本1000日元面值钞票上印的是生物学家野口英世、5000日元是作家樋口一叶、1万日元则是福泽谕吉(教育家)。日本政治家和资本家难以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尊师重教爱人才,可不是仅仅在钞票上“留名”,日本科教人士的待遇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极高的。科教工作者生得光荣、活得体面,自然会释放出更多的智慧和潜力。这样的人才,更容易获得诺贝尔奖,也是应有之义。
再看中国,曾有一段时间科教人才是“臭老九”,备受“脑体倒挂”的困扰,后来科教环境变好则又深陷功利旋涡不得自拔。市场经济的大潮,搅扰了科研机构的初心,在功利主义的大潮中要么下海淘金,要么困于教育官本位的围城,要么沉沦于学术造假的怪圈……教育投入不足,学术风气不正,应试教育难改,学界浮躁异化,种种乱象,让尊师重教的传统不再。
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与日本的诺贝尔奖激励,其中差距令人唏嘘。中国要变强国,除了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强韧的软实力更为重要。
(作者是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