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中国诺奖情结与日本诺奖激励

时间:2018-10-10 10:2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又到诺贝尔奖季!中国正处“十一”长假,“黄金周”的假日经济名不虚传。

然而,市场的红火和诺贝尔奖的淡漠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已经宣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中,除了见惯不怪的欧美人面孔,还有日本人。10月1日,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共享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他们的成就是发现了抑制免疫负调节的癌症疗法。

不和西方人攀比,但和日本人对比,中国人应该羞赧,更应反思。羞赧的是,中国有着深深的诺贝尔奖情结,从学界到舆论再到民间,因为爱之深继而恨之切。有些学界人士开始瞧不起诺贝尔奖,认为诺贝尔奖对东方人存在偏见。是诺贝尔奖有偏见,还是中国的酸葡萄心理?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也因为40多年前的科学成果获得医学奖。

很显然,诺贝尔奖并非对中国人心怀偏见,而是中国人对诺贝尔奖心有戚戚。和中国学人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科学家,一再获得诺贝尔奖,更显中国人难获诺贝尔奖是因为自身原因。

相比中国复杂的诺贝尔奖情结,日本的诺贝尔奖激励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讽刺的是,以往这个时候,中国舆论场和自媒体对诺贝尔奖的关切,并非自然科学奖和经济学奖,而是充满娱乐意味的文学奖。尤其是对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他是多年来最热门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者”,年年大热年年缺奖,村上春树成为中国舆论场的笑谈。

今年,因为瑞典文学院的一桩性丑闻,而导致今年文学奖停颁一年。这意味着中国少了村上春树这个谈资。即便如此,村上春树在全球文学界的影响力,也绝非中国文学家所能匹敌。

2001年至今,日本每年都有诺贝尔奖得主。现在看来,日本2001年制定的50年拿下30个诺贝尔奖的国家规划,不是“放卫星”的纸上谈兵,而是稳扎稳打的国家战略。中国可以制定完美的国家发展规划(如“五年规划”),但是中国有底气制定日本那样的“诺贝尔奖规划”吗?显然不能。因为日本有着持久、稳健和绝不功利的诺贝尔奖激励。

日本的诺贝尔奖激励不是通过物质、金钱和名誉的刺激,短期内催生出一个庞大的诺贝尔奖队伍。如此学术虚荣,不仅难以实现50年拿下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而且会促成学界的短视和功利行为,甚至会造成学术造假。日本的诺贝尔奖激励有以下特点。

一是国家制定重视教育的长远规划,稳固教育根基,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才能通过一以贯之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涵养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日本教育始于明治维新,教育体制从近代化到现代化,契合现代教育的节奏,符合科学规律。不说别的,日本对现代学术语言的规范,就是对汉字文化圈的重大贡献。就此而言,中日两国从近代教育的起步上,就差了日本一大步。

此外,日本明治维新后,变成了和西方同步的近代国家、现代国家和发达国家,而且长时间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教育立国、技术强国和日本的国家实力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日本近现代教育立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事实,从日本的综合国力、大学排名即可一窥端倪。

当然,日本涌现出那么多的诺贝尔奖得主,也凸显日本科教根基的牢固。因此,日本的诺贝尔奖激励机制,说白了是日本教育体系的宏观激励的成果。

赞一下
(25)
96.2%
赞一下
(1)
3.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