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智:中国应减少补贴而扩大减税

时间:2018-10-05 07:3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中美历次谈判之所以未能达成最终和解协议,其原因在于,在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源这一美方核心关切上,双方未能达成妥协。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在于:美方要求中方取消“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政府补贴,认为它对美国同类企业带来了不公平竞争;而中方坚持认为这是促进自己产业升级的自主国家战略,不能退让。

笔者在5月3日《联合早报》发表的文章中曾指出,包括“中国制造2025”在内的产业政策,在中国内部存在很多争议,也应该符合国际规范即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相关规定。

本文进一步提出:中国依靠财政补贴支持发展战略产业的做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都不理想;今后应减少补贴而扩大减税,使企业依靠自有资金而非国家补贴,自主发展战略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其效果会更好,也有助于化解中美贸易摩擦;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克服政府的认知与利益障碍。

依靠财政补贴发展战略产业的弊端

从理论上来说,依靠政府补贴发展战略产业的做法,本质上是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带有某种计划经济成分的色彩。很多市场派经济学家都认为,由于政府追求利润的动机没有企业强、激励机制没有企业灵活、决策机制也没有企业有效,因而由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主导产业发展,与企业自主进行产业发展相比较,很难做到决策科学、效果理想。

从实践上看,依靠政府补贴发展战略产业,并未起到很好效果,相反却造成了很多问题,例如:很多行业与企业对补贴的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得不偿失;补贴多的行业,企业一窝蜂发展,造成产能过剩(中国内部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对象之一),进而对外倾销(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些行业与企业受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官员的主观评判,造成不公平竞争;容易带来企业贿赂官员以获取补贴、甚至骗取国家补贴的腐败与欺诈现象。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依赖补贴难以产生真正的竞争力,甚至可能产生虚假的竞争力。例如,中国曾经对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行业提供了大量补贴,但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不强,远远比不上日本、美国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发展起来的同类产业。

再例如,中国曾经对光伏产业提供大量补贴,造成产能过剩,倾销到很多国家,占领了国际市场,貌似竞争力很强。但这是一种虚假竞争力,其利润相当程度上来自于补贴。

今年上半年,由于贸易摩擦压力,中国政府取消了这些补贴,导致相关企业利润下降,甚至难以维持。前不久它们联合向中国官媒新华社与政府公开呼吁,要求国家恢复补贴。这就说明它们缺乏真正的竞争力。

很多人士认为,很多西方国家也存在产业政策与补贴,中国当然可以做,也应该做。对此应看到,目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产业政策与补贴存在以下两点区别:第一,西方国家的产业补贴主要存在于农业与少量工业产业,而中国则存在于众多的工业产业,其覆盖面比西方国家高得多;第二,西方国家对少量工业产业特别是战略产业的补贴,多为前期的研发补贴(特别是对研发的减税即间接补贴),而中国的补贴多为中后期的生产补贴。

中国可以更多地借鉴西方国家产业政策的做法。当然,中国也可以声称自己的产业政策不需要与他国相同。但是,遵循多数国家相同或类似的做法,会有助于减少自己与它国的贸易摩擦与纠纷,为自己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应该看到,由于中西方体制不同,即使是同样形式的补贴,其效果也可能非常不同。西方国家对政府补贴在内的政府支出,监督机制非常完善,包括政府内部的监督、民众与民意代表机构对政府的监督,因而补贴可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而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使这两方面的监督,特别是后者,都很不完善,因此补贴的效果可能有限,而更多地带来腐败与欺诈问题。

部分人士可能会认为,上述关于补贴的很多问题,都是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改进来解决,而不必放弃补贴。一些支持产业补贴的学者,甚至用了一个比喻“倒洗澡水不能连同孩子一起倒掉”来说明这一观点。

但问题是,如果改来改去,效果总是不理想,问题总是不能解决,那就说明其问题可能是体制性问题,难以解决。这种情况下,减少或放弃补贴这一选择,改弦易辙,未尝不是一种更明智的做法。

赞一下
(119)
78.8%
赞一下
(32)
21.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