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夕再议中国高速公路

时间:2018-10-04 08:3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王军:交通公路系统需要改革,思路是还原公路的公共物品属性,尤其要防止公路成为少数既得利益者的私家地盘。

中国“国庆”小长假即将来临。可以预料,中国一些主要高速公路将再次遭遇考验,拥堵,似乎是注定的。

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节假日高速非但不涨价,而且还免费通行。虽说这种有违“常识”的做法带来只是更多的拥堵和混乱,但相关部门却无动于衷,并未表示出改弦更张的意思。

或许,在管理者看来,节假日免费通行只是一项“惠民”政策,至于车辆能否快速通行,是否造成大面积拥堵,以及突然增大的车流对路桥造成的压力,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

问题是,如果中国公路逢节必堵,管理者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免费通行带来的负面作用,适时调整一下政策?毕竟,与保障出行者有序快捷的需求相比,免费的举措几乎不值一提。

当开车一族堵在路上,高速公路不“高速”,无法按时抵达目的地时,他们会发现此时的“免费”已经变味,不要也罢,堵在路上,进退两难,实属煎熬。

上述现象在一些学者眼中,属于典型的“公地的悲剧”。

整整半个世纪前,美国学者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公地的悲剧》一文,此文表达的是,当人们不受限制,可以免费获取公共资源时,必将造成资源的耗竭,而资源的短缺又反过来影响人类自身,造成悲剧。

在免费通行的情况下,公路作为一种资源势必被无数车辆的巨大需求所吞噬,结果是所有人都堵在路上。类似例子还有许多,如公海资源的不当利用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后果等。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哈丁只是一位生物学家,但“公地的悲剧”早已登堂入室,成为许多人文社科教科书的经典内容,被广大研究者所接受。原因就在于,这一概念提炼出人类面临的一种困境,刻画出当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时可能遭遇的不利情形。

这一思想与经济学在内其他学科得出的结论,有着惊人的一致和默契。例如,“公地的悲剧”描绘的情形与微观经济学中“蛛网模型”传递的意思本质上是一致的,也与宏观经济学中理性预期学派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着诸多共同点。

哈丁在其著作《生活在极限之内》中,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公地悲剧的主张,即通过政府强有力的介入,让人们有限度地生活,避免陷入悲剧的境地。尽管哈丁的这一“药方”遭遇很多非议,但“公地的悲剧”描绘的景象早已深入人心。

毕竟,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并不是一回事。一句话,如何避免悲剧的出现,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由此可见,对中国交通管理者而言,最大的智慧并不是简单地免费通行,而是在免费的同时做到顺畅,减少拥堵。在此,国外发达国家的路政管理经验就值得借鉴,因为他们在高速路网建设和运营方面比中国更早,也更成熟。

赞一下
(34)
81%
赞一下
(8)
1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