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我们生活在新自由主义年代

时间:2018-10-04 08:2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作者:卢荻

“新自由主义”一词,作为对全球化年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概括,发端于拉丁美洲,在英语世界大约是自新世纪以来开始流行,至2008年金融危机在发达国家爆发并演化成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这个词汇就成了公共空间的惯常用语。

这其中最有标志意义的,是向来作为新自由主义论述的榜首批判对象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竟然近年也使用这个词汇,并且是貌似认真对待其批判意义来使用,这反映了国际上舆论形势的变化。

华盛顿共识的台前幕后

据英国经济学者Alfredo Saad Filho辨认,在学术文献以至公共舆论中,新自由主义一词可从四个层面理解:一是经济学理论,以奥地利-芝加哥学派为代表;二是经济政策,构成了声名显赫的华盛顿共识;

三是垄断资本的阶级斗争战略,代表者是美国列根政府和英国戴卓尔夫人政府等右翼建制的作为;四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运作逻辑,表现为普遍的资本投机化和劳动非正式化、临时工化。

这其中最清晰可辨的是经济政策。所谓华盛顿共识,指的是美国财政部、IMF、世界银行等“华盛顿建制”及其遍布世界的附庸的三代政策信条,即:自198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市场和外贸自由化、自1980年代末开始推行的公共资产资源的私有化,及自199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金融(尤其是对外金融)的自由化。

这些信条的核心是市场原教旨主义,不仅其经济学基础如是,就连IMF官方文件也是以此自居和自豪。将这个立场表述得最直白的是2000年秋季的《世界经济展望》,该文件是作为对此前20年全球化进程的总结,而这20年却正是世界范围的“发展失落,尽管普遍推行市场化改革”(这是世界银行当时一篇论文的主题)。

这其中以前苏联集团国家的“休克萧条”最惨烈,以原先是“发展奇迹”的东亚陷入金融和经济危机最瞩目。

IMF对东亚危机的解释是一如既往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断言危机纯是内部制度违反市场原则所致,所谓裙带资本主义。这个解释及其相应政策要求甚至招致华盛顿建制一度出现内部争论、分裂,时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Joseph Stiglitz严厉批评IMF无视危机主要是源自世界市场的金融投机化。

同样批评甚至还来自大名鼎鼎的Jeffrey Sachs,而此君却是之前主导前苏联集团国家“休克疗法”改革的首席顾问。只是这些批评者始终无法撼动新自由主义信条和建制,当时Sachs早已是边缘化了,而Stiglitz也在建制运作下被提前解除了在世界银行的职位,遭扫地出门。

全球化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

上述IMF以至整体华盛顿建制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自诩,并非纯是认识或信仰使然,更根本是现实利益勾连,因而自是不会容忍任何异端的挑战。

事实上大约自上世纪末东亚危机时候起,有一个说法就成为建制批评者的最爱,这即所谓“华尔街-IMF-美国财政部综合体”主宰全球政治经济秩序,这个说法意味着新自由主义与全球化年代的世界资本主义存在着深层的逻辑一致性。

华盛顿共识的三代政策信条,归根究柢是要使所有资产资源都变成可作金融交易,以利便资本流动追寻最高水平利润回报,这就是要系统地推动经济金融化。所以自1990年代初至今,金融化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性运作逻辑,而金融霸权则占据了当代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位置。

赞一下
(5)
55.6%
赞一下
(4)
44.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