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十周年:为什么穷人最受伤(2)

时间:2018-09-26 11:3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软阶层社会:失落的中产阶层

这些年,美国经济恢复是发达国家恢复最快的,但即使如此,美国中产家庭而言,也可以说是失去的十年,中产阶级的萎缩成为普遍现象。我在公号《徐瑾经济人》也多次谈及,这其实是软阶层社会在全球的不同投射。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分析报告,美国大城市中产阶级从2000年到2014年出现空心化趋势,中产在9成的大城市缩减。与此同时,所有发达国家庭收入中位数均出现了下滑,中产家庭尤其严重,收入中位数77898美元下滑72919美元,跌幅为6%。结果是什么?

美国出现四十多年来的一个新景观:中产首次不再是社会的最大多数人口。用最广泛的定义来看,美国当下中产占成年人口的比例一半,60年代则高达超过6成。

和中国类似,美国中产也陷入了脆弱的状态,成为极易暴露在风险的软阶层。中产的没落,并没有影响1%富人兴旺乃至于富人区的兴起,根据《华尔街日报》援引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研究,居住在富人区的家庭数量翻了一倍多,1980年比例为7%,2012年则为16%。

至于下层,他们的遭遇就更为悲催。当次贷危机爆发,美国部分贫民区的租金不仅没有降低,而且出现上涨,因为当穷人的房屋被没收,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住所——其中逻辑,类似爱尔兰饥荒中土豆价格上涨。

回顾历史,美国政府鼓励人们拥有住房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1918年美国劳工部就发起“拥有自己的房子”运动;60年代约翰逊总统提出“伟大社会”目标,提议创建住房和城市发展部,他认为拥有房屋可以增加一个人在社区中地位,让人可以骄傲地为此捍卫自身家园。

如今则有了新的变化。买不起房子只是开始,随着房租上涨,当穷人没有能力支付足够租金的时候,等待他们则是扫地出门。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修•德斯蒙德(Matthew Desmond)曾经研究驱逐议题,他在《扫地出门》一书中指出,今天美国大多数贫困的租房家庭得将超过一半的收入砸在“住”这件事上,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家庭要用七成以上的收入支付房租和电费。

他以美国中西部的密尔沃基为例,结论是租房家庭105000户,每年大约16000名成人和儿童被扫地出门,相当于每天都有16个家庭经由法庭程序被驱逐。比起法院正式程序,当地还有各种“非正式的驱逐”;2009年到2011年,他指出当地每八名租户中至少有一名经历过强制性搬迁。

美国梦遭遇软阶层时代尚且如此,中国呢?

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的房债故事,对于中国有什么启示呢?如何主动避免一场无法承受的金融危机呢?

首先,中美情况的确有所不同。中国购房首付较高,杠杆率低于美国,加上中国家庭的储蓄偏好,相对来说对房价下滑的抵抗力较强。按照国际清算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家庭债务杠杆率(占GDP比率)到2017年年底为48.4%,只及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水平的一半。大众更多关注中国企业债务而不是家庭债务。

其次,美国的经验仍旧宝贵。中国近年来家庭债务绝对水平不高,上升速度却极快,从2016年到207年年底,两年时间内中国家庭债务杠杆率从38.8%上升到48.4%,上升速度相当于房地产泡沫期间美国家庭债务杠杆率增速最快三年的1.5倍。

同时,由于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房价比家庭收入中位数)远高于美国,在大城市高达20倍,而美国仅为3.9倍,中国家庭以收入来吸收房价变化影响的能力仅为美国家庭的1/5——换而言之中国房价对家庭收入的负担是美国家庭的5倍。

这样,房价一旦有风吹草动,对中国家庭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目前因为楼盘降价而各地闪现的“维权”行动只是冲击的开始。以此而论,债务虽美,不宜过度,如何防患于未然,或许是中国决策者应该中汲取的教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危机之危害不仅在于危机之中的损失,更在于危机之后的恢复往往比较漫长。我在《印钞者》等书中,援引哈佛经济学家卡门•莱因哈特、肯尼斯•罗格夫的研究。通过对历史上100次系统性银行业危机分析,结论是人均收入回到危机前水平所需时间平均需要是8年,中位数为6.5年。

更不用说,经济恢复并不等于昨日重现。即使在美国德国这样收入恢复很快的国家,我们也看到不同的社会问题滋生,如果是恢复更慢的国家,其考验可想而知。

金融危机中,一边数百万家庭流离失所(FT数据为780万),有人被迫卖房,另一边是更有人趁机逢低吸入,更不同提黑石等大型机构投资者涌入这个市场,在危机10年之后赚得钵满踢满。如今美国房地产回暖,曾经被驱逐的人群,与经济复苏的收益无缘。如何使得房屋资产的升值,与房客、房主、政府之间得到更合理的分配,总是未被合理回答一个大问题。

你可能会说,这就是资本主义的逻辑,以金钱奖励成功,以失败还赠输家。不过当软阶层社会出现,这场游戏真的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么?

当居者有其房在美国也没法满足的时候,民间的愤怒爆发其实是真真切切的。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川普崛起、英国脱欧甚至中美贸易战这些看起来很宏大的话题时候,会发现时代的变化并非突然一声巨响,而是在悄无声息中早已开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亦为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近期出版《不迷路,不东京》,公号《徐瑾经济人》。

赞一下
(8)
80%
赞一下
(2)
2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