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平:不要民营企业那还搞什么改革开放(2)

时间:2018-09-14 11:0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国进民退”忧虑何来

财新记者:有人认为此时国资出手“抄底”,实则是新形势下的“国进民退”,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国资出手,正是为了做大做强,增强自身产业优势,实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你怎么看?

张思平:由于民企多是处于竞争领域,国资或国企大规模入主竞争领域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从技术上讲,资金入主本身也许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是,从全局来看,这可能进一步加剧人们对国进民退的忧虑,也未必有利于国有企业进一步的战略布局调整。

根据中央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方针,国有企业应该主要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于一般性的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决策体制其实并不具有优势。

当然,国资或国企入主民营企业,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有的属于正常的收购、重组等,也有的是一味追求国企的资产化率,或者只是为了满足地方政府要求,一味追求规模。个别也可能是出于政府指令,地方政府并不希望当地上市企业退市,等等。总之,原因很复杂。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国资或国企依靠政府和金融强有力支撑形成的优势,使得其在现有条件下有能力也有实力来完成这些行为。

财新记者:也就是说,目前的情况颇为矛盾,一方面,部分民企确实经营困难,可能需要国资出手“解救”,另一方面,在国资出手民企的背后,又是民企生存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包括融资难、税负高等。

张思平:之所以出现上述矛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我简单将其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是国企与民企的关系。

改革开放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处理这两大基本关系的决心和智慧。当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保障,国民经济往往得以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没有“更好发挥”,而是政府的作用不断强化。

政府仍然掌握着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重要资源,这些本应由市场调配的资源并非通过市场配置,有的由政府直接配置,有的由政府通过国资平台(载体)配置,因此,也就形成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扩张的格局。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虽然中央一再强调两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发展国有经济,坚定不移地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但是,在民营和国企发展关系上,这些年来,出现了一定偏差,国资或国企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显得越来越强势,而民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处于越来越弱势的地位,甚至出现国强民弱的格局。

财新记者:国资或国企入主民企后,如何做到既参与管理,又能保障民企本来的优势?

张思平:民营企业让国有企业入股或控股,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选择。同时,国企无论是在国民经济的定位,还是国企自身的决策、经营以及分配机制,在竞争领域,并没有优势。

所以,国企入主民企后,我认为有必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无论作为投资者,还是控股,应尽最大可能不要把国有企业机制延伸或者照搬到民营企业,破坏了民营企业本已建立起来的适应市场发展的机制。二是,现在的措施应该具有过渡性,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国有企业可以考虑退出。

三是,入主民营企业后,应该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于民企仍然保留的部分股权,应该给与充分尊重,无论其他市场主体剩下多少股份,在决策机制等方面都不能侵犯其合法权益,更不能趁火打劫。

赞一下
(19)
45.2%
赞一下
(23)
54.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