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从胡鞍钢现象看中国知识阶层劣根性

时间:2018-08-13 08:0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热点话题

中美贸易战持续加码,却“火了”学者胡鞍钢。

8月2日,一份由逾千名清华校友联名的帖子,在互联网自媒体疯传。帖子内容是,胡鞍钢的中国综合国力超越美国的结论违反常识,是“上误国家决策,下惑黎民百姓,远引他国戒心,近发邻居恐惧,堪称误国误民”。因此,清华校友要求清华大学解聘胡鞍钢。

这份联名帖引发了热议。反对胡鞍钢者众,但也不乏反对帖子的声音。而且,虽然自媒体上闹得纷纷扰扰,舆论效应还仅局限于知识阶层。这种现象是知识界左右纠缠不清的现实折射。只是,在中美贸易摩擦急剧恶化的情势下,更显中国知识阶层的劣根性。

胡鞍钢中国超美报告发表于去年6月份,当时不乏反对和讽刺声音,但停留在学术讨论层面。其时也是中国大国进取成果显著之时,一系列展现大国自信的影视剧就是明证。

更要者,美国总统特朗普由竞选前的对华强硬,也转化为对华示好。中国各界认为特朗普时代的中美关系要比奥巴马时代好过。现在,胡鞍钢成为学界批驳的靶子,清华校友希望将其驱逐出清华园,主要是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冲击。

胡鞍钢的报告的确不够周延,报告在数据选择上也存偏颇;也不排除胡鞍钢作为体制内学者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可能性。但让胡鞍钢一个人背负中美贸易战的责任,将其驱逐出清华园来缓释社会焦虑,本身就不客观。

联名驱逐胡鞍钢的清华校友,在批评胡鞍钢祸国殃民、学术投机的同时,并没意识到自己也犯了中国文人“清君侧”的错误。自古文人相轻,排除异己,道德挞伐并非利器,政治不正确才是大杀器。因此,“祸国殃民”远比学术不端更具杀伤力。

清华校友联盟帖子,也曝露了中国知识分子根深蒂固的倨傲。从古代的谏言到近代的公车上书,再到遇到法治事件时律师的集体上书,凸显中国知识阶层并未脱离传统习惯,也并未养成现代法治思维。即便是那些自诩为“公知”的右派知识精英,也不具备独立的人格。

联名上书这种形式,既有知识产分子抱团取暖的倨傲,也有法不责众的投机,更是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权力和权威的附庸。联名上书与其说是对权力和权威的施压,还不如说是对权力和权威的可怜陈情。陈情者以政治伦理的维护者方式,借权力和权威之手清除异己。

从清华校友的联名看,呼吁书的作者也许只是一个或几个人。但是参与联名者,则是一大批人,是道德共振还是学术共鸣,抑或是哗众取宠、盲目跟从,更或者是释放清华校友的傲气……有理不在人多,靠汹汹众口壮胆,一不小心就会变成集体暴力。

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或内政外交面临挑战时,也是知识分子异常活跃但思想分野的时期。前几年左右论战激烈,过去两年是右的声音式微,中美贸易战加剧,左的声音依然任性,但右的声音也开始加大分贝。

外部压力带来的内部杂音,意味着中国依然走在学习西方的现代化路径下,中国模式和方案还不能独立而为。

知识阶层的分化,上难扭转政策主调,下无启蒙民意之能,只能在夹心层释放焦虑。

胡鞍钢的超美论也好,清华校友的联名上书也好,抑或中国知识阶层左右两极的喋喋不休,说到底还是囿于体制内外的围城以及中西发展模式的掣肘。就前者而言,体制外的知识阶层看似批评胡鞍钢的帝师谄媚,其实批评者也有根深蒂固的帝师情结。

就后者而论,左右争执的聒噪里更是缺乏基本理性和常识。

希望和美国斗争到底的左的声音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希望美国通过极限贸易摩擦战胜中国的右的声音则自私而偏狭。

赞一下
(83)
49.4%
赞一下
(85)
50.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