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智
7月份,在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之后,欧盟与日本、欧盟与美国分别达成意向性协议,将致力于推进零关税、少补贴(最终零补贴)的更加自由的贸易。
由于美欧日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发达经济体,这一协议的达成对市场产生了强大冲击力,并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外部压力。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出访中东、非洲五国,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包括对它们的援助,并呼吁发展中国家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实质上是呼吁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应对美国压力。
笔者认为:美欧日的贸易妥协有其必然性,下一步会联合对中国施加压力,演变为“美欧日联合制华”;中国应慎重思考,自己是应该坚持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不同的经济与贸易模式,甚至拉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与美欧日对抗,还是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向美欧日靠拢,与其融合?换句话说,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的重心,是融入美欧日还是联合亚非拉?
一、“美欧日联合制华”的必然性。自从去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来,部分中国媒体与专家曾经表示,要加强与日本、欧盟的合作,以抗衡美国的贸易战压力。事实上,中国政府也的确做了这方面的努力,包括总理李克强访问日本、加强合作,与欧盟就世贸组织改革进行磋商,等等。
然而,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尽管可以与日本、欧盟加强联系与合作,但在希望与对方采取一致行动、反对美国贸易政策这一问题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相反地,这些国家都希望与美国单独谈判它们之间的问题,而不愿意与中国联合;最后的结果,反而是这三方基本解决了它们之间的主要分歧,形成了统一战线。
这一结果完全符合笔者以前的预期与评论,以及事情的内在逻辑。其原因在于,日本、欧盟与美国尽管存在矛盾,但它们的经济体制与贸易政策从整体上看是一致的,都遵循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都遵循大体自由的贸易规则,都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其争端只在于少数行业的贸易政策(壁垒或补贴);
相反地,美欧日与中国则存在很大分歧,都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并非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方迄今为止均未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是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通过强化国有企业、管控私营企业、加强产业政策(过度政府补贴)等手段,直接干预经济发展、扭曲资源配置,而且规则不透明,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非常不力,因而在国际贸易中对美欧日形成了不公平竞争甚至“经济侵略”。这些指责,集中体现在5月底美欧日三方发布的共同声明中。
因此,美欧日的内部矛盾,要远远小于它们与中国的矛盾。最后的发展结果是“美欧日妥协”,而非中国“联欧抗美”或“联日抗美”,这是必然的。
可以预料的是,国际贸易争端的下一步,是从“美欧日妥协”发展为“美欧日联合制华”,即美欧日联合起来,强化5月底三方共同声明的立场,共同向中方施压,要求中方改革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对外贸易模式。
它们既会在各自与中方的双边谈判中坚持这一要求,也会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共同推动设立针对国有企业、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规则,来制约中国。
二、中国应该与美欧日集体对抗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国要不顾美欧日的指责,坚持与其不同的发展模式即“特色”市场经济吗?最近中美大使在世界贸易组织内的辩论,集中反映了双方对“市场经济”理解的尖锐对立。
美方的观点,集中反映了美欧日三方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的批评。
实际上,中国内部很多市场派经济学家,以及众多实业界人士,对近年来中国的诸多政策措施也有很多批评,认为它们是反市场化的,其基调与美欧日对中国的批评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果中国对这些外部、内部的批评置之不理,或者一味指责其“歪曲事实”,甚至蛮横强调自己的“市场经济”就是这个样子、其他国家谁也没权利定义市场经济”必须如何(中国驻世贸组织大使辩论时的基调),那不仅是拒绝内部不同意见,也是与发达国家群体进行集体对抗。这是中国想要的结果吗?
中国如果想回到“自力更生”的封闭经济,那么自己随意定义“市场经济”,外界自然无需过问。但如果要发展开放经济,与发达国家一起合作共赢,就应该尊重它们中的多数对“市场经济”的定义。
否则,发达国家必然会抱团对付中国:要么美欧日形成联合自由贸易区,将世贸组织架空,从而在实质上对中国形成歧视;要么在世贸组织框架内处处对中国进行掣肘与打压;要么两者同时进行。无论哪种情况,其结果都是中国与美欧日集体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