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在对外贸易与战略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方面,中方可以更努力改善。美方的核心诉求之一是,中国政府对出口与战略产业发展的人为支持(如各类直接与间接补贴),即非市场化举措,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源。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不是简单地临时增加中国从美国的采购,而是消除问题的根源。这一认识有其合理性。
中方也应认识到,首先,过度依赖各类补贴的对外经贸与产业发展战略,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出口价格降低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受补贴的行业与企业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虚假效率,一窝蜂发展导致产能过剩与对外倾销,企业贿赂官员甚至欺骗政府获取补贴等等。这些问题在光伏、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行业都非常突出。其次,一国对外经贸与产业发展战略,并非一国“内政”问题,而应受到国际规则如世贸组织《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的制约,并考虑对其他国家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中美谈判中,中方不能将对外经贸与产业发展战略,笼统地视为“不可谈判的底线”或“不可退让的核心利益”。发展战略的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但发展战略的具体手段与方式并不是。中国虽然难以取消已经公布的国家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但可以采取务实措施,对其做出适当调整,改革其中不符合国际规范之处,调整其中对外部负面冲击过大的政策。中国可以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政策措施支持战略产业发展,例如,将专向性的补贴改为普遍性的降税,使企业依靠自身财力而非政府补贴发展战略产业;采取国际通行做法,支持行业基础研究而不是企业具体生产。
另一方面,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也可以做得更多,这是美方的另一核心诉求。中国应该认识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国际通行做法,也对优化中国自身的创新环境、鼓励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中方可以对自身做得明显不足的地方做出改进,如打击盗版、防止剽窃等。至于美方指责中国的“强制技术转让”问题,这是一个世贸组织没有明确规范、需要双边谈判协商解决的问题。对此中方已经表态,中国政府不会强制外国企业进行技术转让。
但中外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国国有企业与外企之间)“以市场换技术”为基础的合作,到底算“强制”还是“自愿”,双方有很大争议。在目前氛围下,中方需要智慧来处理这一问题,在维护自身利益时注意适度妥协。
中国不应低估贸易战对自己的冲击、高估自己的反制措施对美国的杀伤力,否则将会产生严重战略误判。事实已经证明,“以战止战”并未成功,它导致的只是贸易战的扩大化。
(作者是中国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