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贸易战可能走向
实际上,这次贸易战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两个不同前景之间的对冲:一个是中国经济按照美国财经精英所提出的条件和模式开放,另一个是中国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今后七年中发展为科技大国。后者是中国的底线,目前看不出北京有让步的迹象。
而华盛顿却决心迫使中国执行2013年美国与时任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共同起草的、旨在将中国国企私有化和对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改革的文件《2030年的中国》。该研究报告在中国颇有争议,有人称其为“一剂毒药”。
中领导人上位之后,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两年后又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前者是中国的全球战略布局,后者则是中国精心打造科技强国的计划。两者结合,成了欧美眼中的“洪水猛兽”。
白宫办事机构之一的“美国贸易代表处”(USTR)为此撰写了差不多两百页的首份报告,其中例举了中国在贸易中的种种“劣迹”(盗窃知识产权、歧视外国企业等)。 特朗普正是以这份报告为基础和依据,采取了征税措施。
本来,面对美国的征税措施,欧盟内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学习中国主动降税;二、以牙还牙,以税还税。现在,特朗普出尔反尔,不顾日前与中方达成的“暂停征税,继续谈判”的共识,回归冲突老路,这无疑给在旁观望的欧盟提供了“善意未必有好报”的佐证。
欧盟中的“强硬派”主张与美国达成双边协议,而不是等待世贸组织的裁决。原因有两个:一、世贸组织的调解裁决程序和周期冗长,而且双方就美国对欧盟征收钢铝税究竟依据什么法律一直争执不下。二、如果欧盟单方主动向美国降税,那么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降低后的税率同样适用于其他贸易伙伴,而且还是无偿适用。但欧美若达成双边协议,就能避免这个结果。
令欧盟两难的是,双边协议的基础是彼此具有高度的信任,也就是说必须先摆脱目前的恶性循环状态;可特朗普似乎对此不感兴趣,他不仅不改强硬态度,而且还威胁说,如果欧盟反制,美国将考虑对欧洲汽车征税。
在这种高压之下,德国经济界已在思考抵御之策:一方面赶紧稳定和加固亚洲市场,一方面加强自身的独立性。德国工商联合会(DIHK)副总干事长特莱尔(Volker Treier)强调:“我们必须研究对策,摆脱目前经济美元化的状态。”他认为,对俄罗斯和伊朗的制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美元的影响有多巨大。
欧盟对美国无法真正挺起腰杆,基本上有两个原因:一、它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中陷得太深,已经很难自拔;二、对华盛顿依然存有侥幸心理,把希望寄托在特朗普后的美国政府身上,依然相信共同的价值观能挽救昔日的盟友关系。出于这两个原因,患得患失的欧洲作为中国的战略伙伴其实并不靠谱。
谁都知道,包括贸易战在内的所有战争都不会有赢家,所以大家都追求和向往战争的对立面:和平。问题是,和平真的是战争的反面吗?如果真是,战争的所有理由为何都在和平中孕育而生呢?
谁都知道,每一种战争都会带来损失和破坏,可为了建立所谓的“和平”,参与战争的各方似乎都愿意接受这样的代价。人们在警告战争危险的同时,其实已在做战争的准备。
人们呼吁建立以规则(协议)为基础的贸易体系,问题是,协议和规则从来就未成功阻止过由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所引发的战争。
“规则说”的拥护者认为协议可以确保公平,却忘了“公平”本身就是针对“对手”而言的。正如德国作家提姆(Uwe Timm)所说的那样:“没有对手,又何需公平?”
说白了,所谓“协议”就是各方“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给对手设下最大限制”的一种手段。问题是,“利益”和“限制”又都是此一时彼一时的玩意儿,这也就注定了协议不可能一成不变。
特朗普的所作所为,并非要废除规则和协议,而是要将其改变成对自己最为有利。他以及他所代表的美国,均认为规则是由强者来制定的,弱者只有守规矩的份儿。所以,特朗普追求的是“我赢你输”这个目标,他坚信,只有完胜才能成为制定规则的强者。
在这样的语境下,国际贸易其实从来就不是和平的。
但是,任何“危机”也孕育着机遇,因而也能带来穿透屏障的一束光亮,正如加拿大歌手科恩(Leonard Cohen)在那首《Anthem》歌中所唱的那样:“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
希望世界也能在这次贸易危机中看到那一束珍贵的光亮。
(作者是德国时评专栏作家)
特朗普的所作所为,并非要废除规则和协议,而是要将其改变成对自己最为有利。他以及他所代表的美国,均认为规则是由强者来制定的,弱者只有守规矩的份儿。所以,特朗普追求的是“我赢你输”这个目标,他坚信,只有完胜才能成为制定规则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