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为什么鲜有企业家?(3)

时间:2018-06-19 09:0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而当代人们频繁讨论的所谓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反而是次要的,主要是要企业家去照顾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使企业家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但这种责任也是为了通过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当代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无疑,企业家界也涌现出不少企业家。但和西方比较,中国的企业家的局限性是显然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多企业侧重于现有技术的应用,而非创造新的技术;其次、企业家侧重于内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外部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所有这些的目标都是为了赚钱,赚更快、更多的钱。结果,中国原创性的技术少而又少。总体上,因为企业家没有强烈的使命感,企业不能提升自己,尤其是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企业家自身也不能得到提升,仍然维持在“唯利是图”的商人水平。

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更影响了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从传统到现代,人们在中国看到了商业模式的变化,但不见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对西方社会而言的。尽管这种线性历史观是否确切是有争论的,但这种或者其他的分类,的确表明西方社会经济领域中所发生的巨大历史变化。而经济的变化又导致政治的变化,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就是说,这五种社会形态也是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

中国数千年历史,经济是否也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所描述一样在发展。尽管近代以来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解释中国历史,但即使马克思本人也不这么认为。马克思之前,德国哲学界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主要是他看到了中国历史的恒定性,即数千年没有结构性变化。西方学者从古代开始就把中国社会视为“水利社会”;相应地,在政治上,他们称中国为“东方专制主义”。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是质变还是量变呢?中国的经济结构肯定是变化了,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商业社会、工业社会,甚至是后工业社会。但主导商人的文化有没有变化?答案是显然的:变化并不大;即使有变化,也是表象上的。直到今天,商人仍然是商人,企业家仍然鲜有。

这种“恒定不变”状态的因素既有个体层面的因素,也有制度层面的因素。在个体层面,企业家及其企业仍然是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它们没有公共目标,没有使命感,对社会和国家也没有多少使命感。简单地说,企业家缺少格局。有人说,中国的商人赚再多的钱也仍然是“穷人”,这并非没有任何道理。

制度层面的因素似乎更为重要。因为企业家拥有政治社会的抱负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企业家不得不转向把“赚钱”作为唯一的目标。此外,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法治、有效的税收等制度的缺失,更遏止了企业家产生企业家精神。

不管如何,在企业家仍然鲜少的情况下,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面临难以克服的瓶颈。如何在文化和制度层面为企业家群体的产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仍然是中国改革所面临的最难的难题之一。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赞一下
(21)
80.8%
赞一下
(5)
19.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