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颖:“中国制造2025”为何引发欧美不满?

时间:2018-06-18 22:0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国制造2025”是2015年3月中国政府宣布的、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10年行动纲领,其目标是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该纲领选取了10大产业发展重点,基本上涵盖了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的高科技发展。这是中国实现强国梦的战略性纲领。

这个由中国总理李克强提出的制造战略计划,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与美国有何相关?

但它确实成为中美经贸摩擦的一个聚焦点,美国政府公布的相关贸易政策文件中一再指责“中国制造2025”。欧盟虽然没有与中国挑起贸易摩擦,但在“中国制造2025”的认知上与美国如出一辙。

欧美指责“中国制造2025”将成为中国与欧美经贸摩擦的一个长期性问题,这是中国与欧美在经济发展理念和经济制度上的差异,是中国以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与西方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冲突。

从经济发展理念看,欧美认为,“中国制造2025”在本质上要替代西方国家的技术。中国希望借助发展高科技,用自己的技术取代外国技术,并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做好准备。

“自主创新”和“自主保障”这类词语贯穿在整个行动纲领中,尤其“自主保障”是一个细化的目标。比如,该纲领打算在2025年底前,将基本核心部件和重要基础材料供应商的国内市场份额提高到70%,2025年底前中国市场上40%的手机芯片由中国生产,70%的工业机器人和80%的可再生能源设备由中国生产。

在欧美看来,这样“自主保障”是要把西方的技术产品赶出中国。中国可以凭借巨大的国内市场,实现高科技不依赖外部的自给自足。这与经济全球化体现的国际分工背道而驰。

也就是说,中国今天在利用西方技术发展自己,一旦实现了目标,明天就可以把西方技术赶出中国。中国产业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逐步用中国版技术取代国外技术,并且希望中国掌握所有的核心技术。然后,再用中国版技术扩散到全世界,与欧美争夺市场份额。

从经济制度上看,中国举国力量实施“中国制造2025”,具体的措施包括: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补贴、公共资源的支持。仅资金支持就已让欧美自叹不如,比如,中国设立的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其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约42亿新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规模在2017年6月已达到1390亿元人民币。国投创合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规模为178.5亿人民币。这些基金都是中国政府支持的产物,而德国政府为工业4.0仅提供了2亿欧元(约3亿1400万新元)的支持。美国的中国经济专家巴里·诺顿(Barry Naughton)认为,中国政府越来越像风投机构。

中国中央政府的战略又带动了地方政府的热情。到2016年10月,中国至少有70个省、市和县级政府发布了各自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并确定了具体的优先事项。比如,中国有21个城市和五个省的机器人补贴承诺,规模在400亿元人民币。

欧美认为,一方面中国各级政府系统地干预国内市场,以促进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使外国竞争对手处于不利地位。

赞一下
(17)
81%
赞一下
(4)
1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